营销天花板,质量地板?小米汽车的3次口碑滑铁卢

你有没有发现,小米造的手机大家都爱,小米造的车却争议不断?就在前几天,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了最新排行榜,结果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 号称"性能怪兽"的小米SU7竟然在质量排名中垫底!这到底是小米翻车了,还是被针对了?让我们一起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

营销天花板,质量地板?小米汽车的3次口碑滑铁卢-有驾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质量排名垫底,小米车主心态崩了?

想必各位还记得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信心满满的模样吧?那个自信满满喊出"不比BBA差"的雷总,恐怕没想到会在质量榜单上栽这么大的跟头。

中国汽车质量网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显示,广汽昊铂GT、岚图追光和阿维塔12荣登前三甲,而小米SU7却以239分(平均值仅183分)的高分成为吊车尾选手。

这个分数可不是越低越好,而是投诉越多分数越高。虽然保有量不是最大,但吐槽率却拿了"头筹",简直是"粉转黑"的典型案例。

有车主直言不讳:"小米的做工确实差强人意,漆面上的橘皮纹明显得不能再明显,用没多久电子功能就开始出问题了。"

小米是被针对了,还是真的有问题?

当然,支持小米的声音也不少。有自媒体和米粉质疑这份榜单的公正性,认为数据透明度不足,非质量问题混入其中干扰评价。还有人提出,投诉中约35%其实是因为"提车周期过长"而非车辆本身质量问题。

但等等,这不是有点凡尔赛了吗?"我们的车太受欢迎了,产能跟不上,所以才被投诉"。这种辩解立刻遭到了反驳:"产能不足、供应链短板、排产计划不科学,这些难道不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吗?"

说真的,作为旁观者,我觉得这恰恰反映了从电子产品到汽车的跨界挑战。造手机可以靠更新迭代快速修复问题,而汽车一旦出厂,很多问题就是实打实的硬伤,无法通过OTA升级来根治。

从"飙车门"到"退订潮",小米的流量困局

回顾小米汽车短短几个月的历程,简直是高光与阴影交替上演的戏剧。

当小米SU7 Ultra交付后,一系列飙车事件接连发生 —— 市区飙到300km/h、撞电瓶车、各种危险驾驶视频疯传。这让小米汽车的强大动力成了双刃剑,也引发了一个深刻问题:民用车真的需要这么大马力吗?

"飙车门"的热度还未消退,"退订潮"又紧随其后。花4.2万加装的碳纤维挖孔机盖,车主拿到手才发现根本不是宣传中说的能增加下压力、提升散热的功能部件,而是个纯装饰品!这不是明摆着"虚假宣传"吗?

如今又遇上质量排名垫底的打击,小米汽车的口碑仿佛在过山车上不断下滑。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流量可以帮你吸引眼球,但产品质量才能真正留住用户。

为什么造手机的逻辑不适用于造车?

小米在手机行业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思维和流量营销。但汽车行业是另一个赛道,规则完全不同。

汽车不仅单价高,而且使用周期长,对可靠性的要求远超手机。榜单中排名靠前的岚图、阿维塔虽然不如小米出名,但它们背后有着成熟的供应链管理和严格的品控体系。

反观小米,从手机跨界到汽车,很多核心能力仍需时间积累。如果只靠流量玩法,忽视研发与质量这些基本功,再高的曝光率换来的订单也会像过江之鲫,来得快去得也快。

想想看,你可能会为了尝鲜而买一部小米新款手机,用不好就换,最多损失几千元。但花二三十万买辆车,谁愿意做小白鼠?

从"比声量"到"比质量",造车新势力的必经之路

其实,小米遇到的挑战,是所有造车新势力都必须面对的拷问。当初的蔚来、理想、小鹏不也都经历过质疑吗?

行业已经从早期的"比声量"阶段,逐渐过渡到"比质量"的深水区。消费者也从"为情怀买单"转向"为品质付费"。对小米这种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如何平衡技术硬实力和营销软实力。

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造产品必须脚踏实地。流量可以带来关注,但只有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留住用户。

你觉得小米汽车能否度过这次危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