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过一辆长安启源的Q07,内饰那块我还挺喜欢,追求极简,却少了点温度。最近我跟一个同行修理工聊天,他说:这车的中控就是干净,连线都藏得深,看着舒服。这让我反思:那么简化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根据我体感,行业里越来越多车企在追求极简设计,不只是为了好看,其实还涉及到供应链的复杂度(这段先按下不表)。Q05的中控材质,几乎没有多余线条,没有繁琐的按钮,难不成是厂里的设计师懒得搞?不,是成本控制。把线条和按钮都精简掉,供应链上需要的零件少了,装配就快,出问题的点也少,这样的车修起来维护费也低。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Q05的中控其实用的是一块悬浮大屏(官方说是悬浮,实际上也没悬多高),这块屏内含有4纳米芯片,支持端侧大模型,配合5G,这看起来像是给车装了个大脑。我在想:这种芯片还能像手机那样升级吗?还真不一定。换个角度说,芯片越先进,越容易出问题,维护成本也就越高——偏偏车载大模型能不能长时间稳定运行还得观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就像手机一样,刚买来流畅,几年后可能就卡到不行,固件升级少不了。还有个问题,配合智能语音助手,车内的智商到底能赶上人的预期吗?毕竟我们天天用手机,知道它总会出错。你说,未来会不会变成语音指挥车,偶尔也要跟它唠嗑几句,以防它彻底死机?这种AI车里会不会成为反派,对吧?
那,具体到空间方面。全新Q05的尺寸我感觉挺熟悉——长4435,宽1855,高1600。比元PLUS、吉利银河E5都差不多,你知道为何吗?简单说:平台和尺寸是硬梆梆的,厂里设计空间,两三百毫米的轴距对于大部分乘客来说差别不大,除非你拼购车的空间极致用料。
可我有个小疑问:像副驾腿托调节,调到165度大角度放倒,是不是也意味着这个座椅采用了可调结构?这就让我琢磨:用这个调节机制是不是让成本变高了?毕竟要考虑滑轨、靠背调杆,复杂的调节装置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估算一下,增加的成本不一定超过两百块,但在大批量生产时,累积起来也是不小的负担。
这里我还想讲讲供应链的事情(当然说得不够深入),但其实就像买菜,要看供应商能不能供得上、供得快。宁德时代的电池,靠谱,容量差异在9000块内(样本少,不一定准),405到506公里续航,还是挺吸引人的。其实我反复琢磨:你要是半天跑不出500公里,你咋向朋友交代?这种续航能力投机取巧地说:我还挺满意的。说句实话,百公里能源成本估算在0.25元左右,算一下200公里差不多就是5块钱。
相比竞争对手,元PLUS、银河E5都在七八万起,Q05这个配置、续航,价位会不会高点?我觉得,带激光雷达的版本(官方说要10万起),倒也合理。毕竟,硬件越多,研发投入越大,成本自然会转嫁到售价上。
不过我得收回来两句:我说的都只是猜测(这段先按下不表),实际正式价格还得等官方出来,但我觉得,光储物空间就有29个这个数字,说明长安在用料和布局上,还是说服了不少消费者的。进去副驾,腿托那一瞬间,我想:这玩意儿,普通家用车能做出这个级别的调节,成本会不少吧?
说到副驾腿托,我心里还琢磨:这么调节灵活,是不是设计得很复杂?我估算:用高端调节机构会多出个300到500块钱,但如果只为了一个腿托调节,还得算合不合理。可问题是,消费者喜欢啥?我猜:大占空间的那种调得像个飞机座椅的感觉,谁不想试试?
我曾经问过朋友:你买车最在意啥?他说:空间、续航、配置,别太太贵。我觉得,他说的挺实在。其实我一直在看车,挺嫌麻烦,要看的配置太多,价格还波动。这种新车,能不能真打动懒得折腾的人?也得看品牌心态,毕竟,谁都知道,生产端多复杂,研发端多费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我自己,觉得像这样的车,科技和实用教育下一辈,才会产生正反馈。你是否也觉得,未来的车,除了跑得快、坐得舒服,还得会讲故事?像那个副驾腿托,既实用又让人心动,成长中多这种小细节,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唉,讲多了我都觉得自己像个老鸟似的。其实我还挺想知道,未来的副驾驶座还能调成什么样?座椅可以变成平板,直接躺在上面看电影?行不行?(这都只是脑洞)——这是不是也说明,我对未来车内空间依然没底,心里还存点疑问。
嘿,要不要在车里放个温馨的支架,放糖果?你说,乘客会不会喜欢?还是觉得麻烦?这都、都不重要了——我只是不知道,下一秒你在车上会不会突然遇到,又一个微小的幸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