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电动车新规来袭,打工人的通勤神器或将变得不那么便捷和随心,限速限塑政策引发价格上涨和饥饿营销热潮

我得说,现在的电动车市场,真是被政策牵着走。特别是从去年开始,逐渐明朗的史上最严新国标,像一块铁板悬在头上。骑个便宜的小电驴,都能变成一场大冒险。

记得上次跟一位同行聊天,他笑着摇头:别指望这批车还能便宜多久。他说,虽然还没到货,但店里涨价的消息是真的。五千多块的几款,三百五百的价格飙升,反倒成了绝版货。我站着听,心想:这不是变限量版了嘛,怪不得大家争着买。

“史上最严”电动车新规来袭,打工人的通勤神器或将变得不那么便捷和随心,限速限塑政策引发价格上涨和饥饿营销热潮-有驾

就在那会儿,我正抬头看了看店里一辆刚到货的车。黑色那款,外壳略显潮湿,平时我觉得它就像村里的那只老柴犬,默默无闻、没啥牌面,但走出门一看,立马就有人围过去问价格。

新国标其实不单单是限速25km/h这么简单。更折磨人的是那一堆菌类小细节:塑料总质量不得超过整车的5.5%、车宽也得改,重心的调节,防篡改措施……这让我想到,我去年买的那辆二手车,虽然也是国标车,但工艺差了不止一截。后来从供应链角度讲,原材料的升级和工艺的改良,就像盖房子,一件小心机就能让成本翻一倍——只是这些技术的变化,远没有手机行业那么直观明显。

“史上最严”电动车新规来袭,打工人的通勤神器或将变得不那么便捷和随心,限速限塑政策引发价格上涨和饥饿营销热潮-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有没有发现,这次新国标其实对消费者来说,是硬帮忙,还是变相套路呢?一方面,强硬的法规能减少事故;另一方面,价格的迅速攀升又让买家变得肉疼。我猜啊,这跟供应链的变化有关:新材料要用进口或是国产升级,国产化这两年快赶上数码产品了,但涉及到安全零部件,这事就不那么简单——很多部件,还是得靠进口,价格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会不会有人觉得,他们其实也在搞饥饿营销?其实我一开始也这么想,毕竟库存不多、价格飙升,店家心里明明知道未来能卖得到利润更高。可是我也反思一下,像这种限速要求,是真的为了安全,还是说另一种暗箱操作?毕竟,很多改装的工具和教程都能轻松搞定,市场上还能买到解限速器。你说,这些在未来还能不能继续?这让我想起之前一个修理工说过的话:车一改,麻烦就来了。其实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们都被政策牵着鼻子走了?

不过安全的确不能扯淡。毕竟,去年统计数据显示,电动车肇事率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城市里,事故发生频率还在升高。这就像是你走路紧走慢一点也不坏,但你会担心超速骑行的那群人,突然变成了时间炸弹。

“史上最严”电动车新规来袭,打工人的通勤神器或将变得不那么便捷和随心,限速限塑政策引发价格上涨和饥饿营销热潮-有驾

这让我意识到:新国标的推出或者说升级,其实是把底层的乱象给划清界限。限速器的防篡改,北斗定位,动态监控——这些措施像在给电驴军团上保险,避免出现那种百公里时速的极端case。实际上,我觉得,现在开快车的风险比以前大多了——不管是防骗还是防事故。

但我不敢说这政策100%没有折中的成分。允许加重后视镜,电池升级也给了空间,说明不是所有都一刀切——它还留有余地,毕竟,大家惯油门的自由嘛。那些还打算改装解锁车速的人,绝大多数也是刚需,不然为何销量还在保持?或者说,大家都觉得:反正政策抓得紧,能快一点的,就偷偷快一点。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青少年骑着车穿梭在路口,那画面我一直觉得挺熟悉的。有个朋友说:骑车就像闯红灯,心里知道不对,可是勇气就那么一瞬间。其实这个比喻挺贴切——一方面,颜值、速度,能让我们更有成就感;但另一方面,‘一不小心’就会立马被执法抓包。

“史上最严”电动车新规来袭,打工人的通勤神器或将变得不那么便捷和随心,限速限塑政策引发价格上涨和饥饿营销热潮-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数据:全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达到了3.8亿辆,平均四个人就有一辆。从这个角度讲,电动车的普及度已远超很多想象。或许正因为如此,管理越抠得紧,违规的也就越多。那些环道某车自装大灯甚至私改电池的事,都是灰色地带的产物。未来的管理方向,大家都敢想吗?是不是会变成你越规范,我越想走捷径的泥潭?

站在边缘看,这个小电驴究竟会变成什么样?是变成更安全、更正规的好伙伴,还是成为某些人便利的帮凶?而你,会怎么选?比如你家的车库里,那辆虽然旧,但被你爱着的小骑士,会不会因为新规和涨价,变得稀有到像藏品一样?

“史上最严”电动车新规来袭,打工人的通勤神器或将变得不那么便捷和随心,限速限塑政策引发价格上涨和饥饿营销热潮-有驾

我更关心的其实是:在这限速、限塑、限改的铁幕下,骑车的人心是否还能找回一丝纯粹?就像那天街角偶遇的一个修车师傅,他笑着说:车子没了速度,心也就没了。不过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但安全,才是真正的自由。这话,站在我身旁的我,谁能不深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