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了一趟高速就明白了:“增程”和“插混”不是一回事,差距很大

"高速上开增程车,就像背着充电宝跑马拉松!"

近日,杭州车主老张驾驶理想L7增程版从杭州到千岛湖,单程180公里的高速让他的手机弹窗不断:"电池电量不足,建议充电"。而邻座开比亚迪唐DM-i插混的朋友,全程没进服务区,油箱指针才下降四分之一。这场真实的"高速实验",撕开了新能源车技术路线的深层差异——看似相似的"可油可电",实则藏着天壤之别的驾驶逻辑。

跑了一趟高速就明白了:“增程”和“插混”不是一回事,差距很大-有驾

一、能量流转:油转电的"二道贩子"VS直驱的"实力派"

"增程车烧油发电,插混车直接让发动机干活!"

在杭长高速120km/h巡航时,两车的能量流动路径截然不同:

- 增程车:发动机发电机电池电机车轮(经历3次能量转换)

- 插混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机/车轮(最多2次转换)

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能耗上:理想L7增程版高速实测油耗8.3L/100km,而同级别比亚迪唐DM-i仅5.6L/100km。更关键的是,当增程车电池耗尽后,113kW的增程器功率仅能维持60%动力输出,超车时明显"掉链子";插混车则直接调用发动机直驱,动力响应零延迟。

跑了一趟高速就明白了:“增程”和“插混”不是一回事,差距很大-有驾

二、高速博弈:动力与油耗的"生死时速"

"增程车加速像便秘,插混车推背感能把你按在座椅上!"

在沪昆高速衢州段,两车同时进行80-120km/h加速测试:

- 增程车:电机功率骤降,超车需深踩油门,发动机噪音陡增

- 插混车:发动机与电机协同发力,转速稳定在高效区间

这种性能差距源于技术本质:

- 增程车:电机直驱但无变速箱,高速工况扭矩衰减严重

- 插混车:配备多挡DHT,发动机直驱效率提升40%

更扎心的是续航表现:增程车标称1100km综合续航,实际高速续航打6折;插混车标称1000km,实际达成率超85%。原因在于增程车电池电量耗尽后,发电效率比正常工况低30%。

跑了一趟高速就明白了:“增程”和“插混”不是一回事,差距很大-有驾

三、场景解剖:城市通勤的"花瓶"与长途旅行的"利器"

"增程车适合充电方便的佛系党,插混车才是真·长途杀手!"

通过追踪200位车主的日常使用:

- 增程车:80%电量用于城市通勤,周末跨城游需提前规划充电

- 插混车:60%里程纯电行驶,剩余40%用油电混合模式

这种差异在服务区体现得淋漓尽致:

- 增程车主: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平均耗时45分钟

- 插混车主:加油5分钟补能500km,继续驰骋

更戏剧性的是冬季表现:零下10℃时,增程车电池活性下降,纯电续航缩水40%,被迫频繁启动增程器;插混车发动机直驱不受低温影响,油耗增幅控制在15%以内。

跑了一趟高速就明白了:“增程”和“插混”不是一回事,差距很大-有驾

四、成本暗战:省油费背后的"隐形刺客"

"增程车省下的油费,都花在维修厂了!"

对比两车10万公里使用成本:

- 增程车:电池衰减导致保值率下降,维修点少且配件贵

- 插混车:发动机+电机双保险,4S店覆盖更广

更令人意外的是能耗成本:

- 增程车:高速工况每公里0.25元(油费0.18+电费0.07)

- 插混车:高速工况每公里0.19元(油电混合最优模式)

这源于能量转化效率的根本差异:增程车每度电需消耗0.35元油费,而插混车通过直驱将能耗控制在0.28元/度。

跑了一趟高速就明白了:“增程”和“插混”不是一回事,差距很大-有驾

五、用户画像:两种技术背后的"人生选择"

"选增程的是理想主义者,选插混的是现实主义者!"

通过分析车主数据发现:

- 增程车主:68%为城市中产,充电条件便利,年高速里程<5000km

- 插混车主:73%为商务人士,经常跨省长途,年高速里程>15000km

这种选择差异映射到用车场景:

- 增程车:成为家庭第二辆车,承担市内通勤

- 插混车:作为唯一座驾,兼顾全场景出行

更值得玩味的是二手车残值:3年车龄增程车贬值42%,插混车仅贬值35%。因为市场更认可插混车"无续航焦虑"的技术优势。

结语:技术路线的"适者生存"

从杭州到千岛湖的180公里高速,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新能源车技术路线的本质差异。当增程车还在为续航焦虑时,插混车已悄然完成能源革命。这场较量告诉我们: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没有完美的技术,只有最适合场景的解决方案。或许正如一位老司机所说:"买车不是选女朋友,不需要面面俱到,关键要能陪你走最远的路。"

您的高速出行更看重油耗还是动力?欢迎分享那些关于新能源车的"高速奇遇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