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旨在为那些渴望DIY一台山地车,而不满足于市面上的品牌整车的人们,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和参考。山地车,这一运动装备,根据其越野性能,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Cross Country(XC,越野)、All Mountain(AM,全地形)、Free Ride(FR,自由骑)、Down Hill(DH,速降)以及Extreme Free Ride(EFR,极限自由骑)等。然而,本文将主要聚焦于普通越野车,即XC的选件组装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着手DIY你的山地车之前,首先需要设定一个预算范围。个人建议,组车的预算至少应达到5000元以上。若预算低于这个水平,购买整车可能更为划算,因为DIY组装在性价比方面可能并不占优势,而且过程相对繁琐。一旦确定了预算,建议合理分配给各个关键部件,如车架、前叉、变速套件、刹车、轮组和把组等。这样能更好地控制整体成本。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将预算侧重于某些特定部件。
DIY山地车的零件搭配是一门学问,绝非随意组合。在选择零件时,务必考虑以下几点:
- 预算是否充足,能否覆盖整车精心策划所需的每一个零件。重要的是要确保预算足够,以购买到与整车设计相匹配、品质上乘的零件。
- 整车各部件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最优的价格分配原则。例如,不应将不同品牌或档次的变速、传动套件随意混搭,以确保整车的性能和协调性。
- 颜色搭配是否恰当。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但DIY的过程就是要创造出自己满意的配色作品。因此,在选择颜色时,应充分考虑个人喜好和整车设计的整体感。
此外,在组车之前,建议充分了解山地车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专业术语。这将为后续的选配件过程提供极大的帮助,确保你能够选择到最适合自己需求的零件,从而成功完成DIY山地车的旅程。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供参考的图表。
在考虑了上述几个关键因素后,我们现在来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零件。
一、明确轮径与类型选择
在组装单车的过程中,车架的挑选无疑是首要步骤。车架不仅承载着其他组件,更是单车个性与风格的体现。然而,在热衷于挑选心仪的车架之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明确自己所需的单车轮径。目前,山地车主要采用26、27.5、29三种轮径。一般来说,轮径较大的单车具有更强的抓地性,发力更为容易,同时通过性也更为出色;而轮径较小的单车则灵活性更强。尽管市场上26寸轮径的单车仍占多数,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大轮径的单车,尤其是近年来27.5寸轮径的单车备受推崇。
轮组可分为成品轮组与自编轮组。成品轮组是出厂时已经组装好的,而自编轮组则允许用户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手动选择并组装花鼓、辐条和轮圈。虽然购买成对的自编轮组时它们已经是预先组装好的,但自编的过程仍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便利。
在越野活动中,轮组部件可能会遭受损坏,此时自编轮组的优势便凸显出来。由于成品轮组往往缺乏适当的补修件,一旦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找到合适的替代品或寻求质保可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相比之下,自编轮组的灵活性使得用户可以随时更换损坏的部件,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轮组的各个组成部分。轮组主要由轮圈、辐条和花鼓(即前/后轴)三部分构成。花鼓通过辐条与轮圈相连,驱动车轮的转动。在调整轮组时,需谨慎操作,避免因随意拧动辐条上的螺丝而导致轮组的跳动或偏摆。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花鼓的特性和功能。
花鼓,作为轮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分为滚珠式和轴承式两种类型。滚珠式花鼓,以日本的Shimano公司产品为代表,其转动零件采用散珠轴承设计,这种设计在从低端到高端的Shimano产品中都有所体现。散珠花鼓的优点在于受力均匀、易于保养,但拆卸后重装时调试较为复杂。此外,若花鼓出现松动未及时紧固,轴挡受到撞击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轴承式花鼓则采用一体滚珠轴承直接嵌入设计,这种设计在欧美及台湾品牌中较为常见。它径向受力出色,但轴向受力稍显不足。不过,轴承式花鼓的调试相对简便。
对于轻型山地车而言,花鼓的长度和直径有着特定的标准。前花鼓长度通常为110MM,后花鼓则为135MM,前轴芯直径为9MM,后轴芯直径则为10MM。后花鼓相较于前花鼓,额外配备了塔基装置,用于安装飞轮。而人们常说的花鼓“响数”,是指后花鼓塔基转动时发出的清脆响声数量。响数越大,踩踏时的虚位越小,更适宜发力动作强烈的骑行方式,如爬坡、越野或攀爬车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响数大的花鼓转动阻力也相对较大。相比之下,响数小的花鼓则更适合平路及下坡骑行,其转动阻力较小。
二、考虑身高与车架尺寸、材料选择
车架,作为自行车的核心部件,对骑行体验产生深远影响。合理的车架尺寸能提供舒适的骑行角度,让骑行者感受更加愉悦。在选择车架时,需要仔细考虑自己的身高,以确保选购到合适尺寸的车架。以硬尾山地车为例,不同的尺寸范围如15.5、17.5、19.5和21.5,与身高范围相对应,就像我们选择合适的衣物和鞋子一样重要。另外,车架的材料也是影响选择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车架的强度和耐用性。在选购时,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来挑选最适合的车架。
而谈及车架材料,现今山地车架主要采用铝合金、钢、钛合金以及碳纤维。铝合金以其经济实惠和美观的涂装受到广泛喜爱,价格范围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在市场上,铝合金以其轻便的重量和良好的加工性能脱颖而出,尽管其路面感应不如钢架直接,金属抗疲劳程度也不及钛合金,但短期内性能卓越,因而成为众多自行车爱好者的首选。以下是一款YETI品牌的铝合金车架示例。
钢架因其出色的弹性、强大的材料抗疲劳度以及独特的线条感,在自行车制造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铝合金和碳纤维等轻质材料在90年代的出现,钢架在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减少,主要局限于高端产品以及BMX、街市等动作车领域。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钢架就因此而落后或低端。其独特的美感和出色的路面感应,依然吸引着众多忠实拥趸。例如,voodoo巫毒的一款钢架,不仅在设计上别具匠心,堪称钢架中的佼佼者,但价格相对较高。
碳纤维,这一新兴材料,以其轻盈的质地和可塑性强著称,能够被精心打造成各种设计所需的形状。尽管其强度并非传统意义上那么脆弱,实际上,碳纤维拥有出色的韧性和吸震能力,能够有效缓冲冲击力。然而,这种材料也有其局限性,即对直接接触的撞击力和剪刀力缺乏足够的抵抗力。由于其高昂的价格,碳纤维在市场上主要被用于高端竞赛领域。
钛合金,这种造价相对较高的金属,在抗疲劳度方面表现优异,超越了铝和钢。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软度,发力时不够直接,因此更适合长距离骑行的需求。尽管如此,钛合金在材料属性上堪称完美,几乎无懈可击。当然,它的主要不足还是价格问题,即便是入门级的钛合金架子,也需要花费四五千元。
三、前叉
山地自行车的组装过程中,避震前叉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继车架和轮组之后,它直接影响着整车的性能。山地车前叉分为软硬两种,其中硬叉,顾名思义,是不具备避震功能的。这种前叉结构简单,价格亲民,但在选购时需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刹车系统,如V刹、碟刹或两用刹车。
若您主要在公路上骑行,偶尔进入野地,更看重山地车的灵活操控性和随意性,那么硬叉将是您的理想选择。对于纯公路骑行而言,避震前叉反而显得多余,您可以选择价格实惠的铝叉或高端的碳纤维前叉。
软叉,因其独特的压缩避震结构而易于识别。避震前叉的避震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弹簧、阻力胶、液压和气压等。尽管这些避震方式在结构上都包含弹簧,但各自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当前,国际上公认的四大主流避震器品牌分别为:美国的ROCKSHOX、MANITOU、FOX以及意大利的MARZOCCHI。同时,德国的MARGURA和瑞士的DT也生产高端前叉,但使用者相对较少。
对于DIY自行车而言,前叉的选择上,我推荐考虑液压和气压这两种避震方式。这两种前叉的避震效果远胜于纯弹簧前叉。在相对低端的整车配置中,液压避震前叉便已足够,其可调行程(主流硬尾山地车架标配的前叉行程为80MM-100MM)、阻尼调节以及锁死功能,再加上出色的手感和强度,都使其成为性价比极高的选择。若配置需求和预算更为充裕,那么各大品牌的高端前叉,如ROCKSHOX的SID、REBA,MANITOU的R7,FOX的全线产品以及MARZOCCHI的MARATHON等,都值得您考虑。但请记住,使用高端前叉时,务必搭配相应的高端车架和套件,以充分发挥其性能。
四、碗组
在选定车架和前叉之后,碗组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碗组作为连接车架和前叉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着车头的转动性能。建议选用培林式碗组,其特点是轴承采用密封一体式设计,相比可见滚珠的开放式珠档碗组,更加耐用且转动更为顺滑。虽然市场上还有一些价格低廉的珠档碗组,如VP A71等,但它们的性能和耐用性可能无法满足专业骑行者的需求。建议选择一些专业品牌,如CaneCreek(壁虎)、VP的高级培林款式、FSA等,这些品牌的碗组通常能够提供卓越的性能和耐久性。当然,如果您追求更高的品质,HOPE和ChrisKing等品牌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请注意,这些高端碗组的价格也相对较高。一般而言,价格在100元左右的中档碗组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五、变速套件
山地车的变速套件是影响骑行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市场上主流的品牌有喜玛诺(Shimano)和速联(SRAM)。在选购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规格的套件,包括大套件、中套件和小套件。大套件包含了前拨、后拨、指拨、中轴、牙盘、飞轮、链条、刹车和花鼓等组件,而小套件则仅包含前拨、后拨和指拨。飞轮的齿片数量是变速套件的一个重要参数,常见的有6速、7速、8速、9速和10速。需要注意的是,山地车的牙盘通常有三个齿片,与飞轮齿片数量相乘即可得到总的变速速级,例如牙盘3*9速飞轮=27速,因此9速的变速也可以称为27速。此外,同一速级的shimano变速套件还分为不同的级别,级别越高,变速的响应速度和手感等性能也越出色。
例如,SHIMANO套件按照性能从低到高依次分为:TOURNEY、ALTUS、Acera、ALIVIO、Deore、Deore LX、Deore XT和XTR。其中,XTR是顶级竞赛级,Deore XT为顶级训练级,Deore LX属于专业训练级,而Deore则作为专业入门级。再往上,ALIVIO是顶级娱乐级,Acera和ALTUS同为娱乐级,TOURNEY则定位为入门娱乐级。值得注意的是,Deore是专业级的一个分水岭,意味着Deore及以上的套件均可被视为专业级。
另一方面,美国品牌的Sram也提供了不同级别的套件选择,其推荐级别顺序为X5、X7、X9、X0,这些级别分别对应于Shimano的DEORE、SLX、XT和XTR。值得注意的是,X5的价格甚至高于DEORE。在搭配时,应遵循具体的方法,避免跨级搭配或混搭不同品牌。
关于Shimano和Sram变速系统的差异,主要在于指拨的设计。Sram的指拨采用上推式设计,即进档和退档都通过大拇指向上推完成,这种设计使得食指可以搭在刹把上,从而在变速时不失去对刹车的控制。而Shimano则采用剪刀式设计,由食指和大拇指共同操控指拨,进退方向则由后拨的正/反拉方式决定。这两种设计各有千秋,Shimano的剪刀式换档方式反应迅速,而Sram的设计则保证了在变速时对刹车的控制不受影响。
六、刹车系统
山地车上的刹车部件主要分为V刹和碟刹两大类。许多骑行者为了外观上的追求(实际上,这种选择并不实用),会选择低端的机械碟刹。然而,我建议大家,除非是预算有限且能接受Avid(Sram旗下品牌)的BB7(BB5的可调节性欠佳),否则应优先考虑液压碟刹。当然,如果预算紧张或仅限于轻型越野,V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手感轻盈且调节便捷,制动效果同样令人满意。
在选择刹车品牌时,除了Shimano的XT、XTR系列,还可以考虑Avid的ELIXIR CR、X0等高端产品,以及Hope、Formula和Magura等知名品牌。
七、其他关键部件
接下来,我们谈谈山地车的其他固定部件,特别是把组的选择。硬尾山地车通常配备直把,但个人喜好也可能导致选择燕把。不过,不建议选用弧度过大或过长的燕把。车把的长度需根据个人体格、肩宽以及骑行习惯来定,通常推荐在560毫米至620毫米之间。偏向公路骑行的车把可稍短,而越野骑行则宜稍长。把立方面,其长度通常介于80毫米至100毫米之间。
在选择把横和把立的材料时,铝合金、碳纤维及其结合体是常见的选项。需要注意的是,碳包铝的把横把立由于强度不足,一般不建议选用。更理想的选择是全铝或全碳材质。
铝合金车把的制造涉及多种铝合金型号,如6061铝合金、7050铝合金和7075铝合金。一般来说,6061铝合金适用于低端车把,而7050和7075铝合金则因其出色的轻量化和硬朗性能而常用于高端产品。对于铝合金把组,国产或台湾品牌就能满足低端需求。
碳纤维车把是高端选择,推荐选用大牌产品,例如Raceface的Next SL、Truvativ的Noir、FSA的K-force、Ritchey的WCS,以及Easton的EC70和EC90等,它们的质量有保证。在选择把横和把立时,预算是一个考虑因素,但同时也要注意把横把立的口径要相匹配。
把套分为锁式和非锁式两种,价格范围从国产的十几二十元一对,到ODI的200元一对顶级把套不等。在选择时,可以根据个人预算和喜好来挑选适合自己的手感。
轮胎方面,市场上常见的品牌包括台湾的正新、建大(KENDA)、朝阳(CHAOYANG)、伊诺华(INNOVA)以及世文等。对于山地车而言,通常推荐选择尺寸在1.95至2.10之间的外胎,这样的选择能够适应不同的骑行路面条件。若主要在公路上骑行,则建议选用光滑轮胎,它们不仅省力,还能消除齿胎的颗粒感,提供更顺畅的骑行体验。此外,若追求轻量化,折叠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挑选内胎时,首要任务是确定气嘴类型,这通常取决于车圈孔的设计。随后,需要依据外胎的尺寸来合理搭配内胎,确保内外胎尺寸相吻合。尺寸的不匹配可能导致多种问题,例如易爆胎(内胎尺寸过小)或内胎过宽而无法装入外胎等。
接下来是选择座管和车架,关键在于确保口径相匹配,并建议优先选择与把组品牌相同的,以增强整体协调性。在材质方面,铝合金和碳纤维是主要选择,而包碳材质则不宜使用。
选择座包时,应依据个人偏好和骑行需求来定。若偏爱舒适与长途骑行,推荐选择厚实坐垫;而追求速度感的则宜选薄型坐垫。在选购时,不建议选择品质过差的坐垫,以确保骑行时的舒适度。市面上,Velo、WTB、Selle Italia、Sanmarco、Fizik以及闪电、Trek等品牌均提供多样化的座包选择。若预算有限,Velo作为多家品牌代工厂,其产品价格亲民;WTB、Selle Itailia和San marco的低端款式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对于追求中高端品质的骑友,Selle Itailia、Sanmarco的中高端产品以及Fizik的全线产品值得推荐。总的来说,选择车座时,应首要考虑个人的舒适度,而非仅仅看重品牌。
除了座包,脚踏的选择也是骑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脚踏的选择相对灵活,但推荐尽量选用轴承式脚踏,尤其是Wellgo系列,其耐用性相当出色。对于新手来说,锁踏可能还不太必要,但了解一下也无妨。锁踏,顾名思义,就是将脚踏与鞋紧密锁在一起的设计。使用时,只需轻轻往两侧扭动脚,即可轻松解锁。当然,要使用锁踏,就必须搭配相应的锁鞋和脚踏(山地锁鞋与公路锁鞋有所不同,脚踏亦然)。锁踏的设计能让发力更加顺畅,提升骑行的效率。在市场上,主要的山地锁踏品牌包括Wellgo、Shimano、Look以及CrankBrothers等,供您选择。
在配置一辆硬尾山地车时,除了主体零件外,刹车/变速内外线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这里推荐选用台湾Jagwire的产品,特别是其凯夫拉线管及特氟龙涂层内线(黑色),性能优异,价格适中,一套仅需100多元。若预算有限,其低端产品同样值得考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