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东风每车赚67,比亚迪155亿,众泰产线被拆

各位老铁们!

今天这汽车圈,又炸出个大新闻!

18家乘用车上市公司的上半年业绩报告,那叫一个“冰火两重天”。

有的车企卖车如同“聚宝盆”,有的却在“寒冬里挣扎”,还有的,听名字就让人“心生怜悯”——众泰,产线竟被法院强制拆除!

这事儿,真得好好说道说道。

惊呆!东风每车赚67,比亚迪155亿,众泰产线被拆-有驾

先说点让人振奋的。

比亚迪,这名字现在堪比“响彻云霄”。

上半年,它在营收、净利润、销量这几个硬指标上,那是“全面飘红”,直接登顶冠军宝座!

155亿的净利润,这数字,足以让同行“侧目”。

细算下来,比亚迪卖出去的每一辆车,都能为公司带来七百多块钱的利润。

这“真金白银”,说明它的生产管理、成本控制,已臻“化境”。

从供应链到整车制造,整个链条的协同效率,简直是“行云流水”。

再看看销量榜上的“常青树”: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

这几家都是妥妥的“百万销量俱乐部”成员。

上汽卖了205.3万辆,吉利140.92万辆,长安135.5万辆。

销量是“遥遥领先”,但这单车利润,却显出“高下立判”。

上汽集团虽然“量大”,但单车利润仅两千多。

吉利汽车,销量稍逊,但单车利润却能达到六千多。

这其中的差距,恰恰在于它们在成本控制和品牌溢价上的“精耕细作”。

还有一些“后起之秀”,小鹏、零跑、北汽蓝谷,这几家的销量增速,简直是“一日千里”!

小鹏销量增幅达到279%,零跑155.7%,北汽蓝谷更是飙升至139.73%!

营收增长也普遍翻倍。

这背后,无疑是它们精准地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沃土”。

尤其是零跑汽车,营收增长174%,这速度,已然是“令人瞠目”。

然而,市场总有“两极分化”的残酷现实。

北京汽车、江淮汽车、广汽集团,这几家则未能“乘风破浪”,营收、净利润、销量均出现下滑。

江淮汽车和广汽集团,更是从“盈利”的岸边,直接“触礁”变成了“亏损”的漩涡,这转变,让人不禁为它们捏一把汗。

说到亏损,蔚来这名字,就不得不和“巨额亏损”联系起来。

上半年净亏损高达117亿!

惊呆!东风每车赚67,比亚迪155亿,众泰产线被拆-有驾

117亿!

即使卖了10万辆车,平均一辆车也亏损了11.7万!

这简直是“赔本赚吆喝”的极致体现。

尽管蔚来在用户体验和服务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但如此高的亏损,无疑是悬在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小鹏汽车和北汽蓝谷也身处亏损的泥潭。

小鹏一辆车亏损3.43万,北汽蓝谷更是高达10.28万。

这种“以亏损换增长”的模式,其可持续性,仍是未知数。

单车盈利这个数据,更是如同一面“照妖镜”,清晰地映照出车企的“造血能力”。

赛力斯和长城汽车,上半年单车盈利均已过万元。

赛力斯净利润增速更是高达81.03%,这说明它们不仅销量“开花”,盈利能力也随之“结果”。

但有些车企,盈利则显得“杯水车薪”。

东风集团股份,每卖一辆车,利润仅67元!

67元!

这笔钱,连给车子加一箱油都不够。

零跑汽车,虽然销量增长迅猛,但单车利润也仅135元。

就连销售奔驰的北京汽车,单车利润也才855元。

这利润薄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其“吹散”。

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众泰汽车。

这个曾经的名字,如今已与“停产”、“破产”紧密相连。

产线被法院强制拆除,2.8亿的营收,在其他车企眼中,可能只是“九牛一毛”。

官方公告称,今年已无法复工复产,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这“不确定”,其实已是“岌岌可危”的代名词。

深入探究,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业绩差异?

这背后,是技术的“硬实力”,管理的“精细化”,品牌的“高溢价”,以及市场策略的“精准度”,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惊呆!东风每车赚67,比亚迪155亿,众泰产线被拆-有驾

正如《诗经》所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的“先发优势”,让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了“制高点”。

从“刀片电池”的创新,到“DM-i超级混动”的成熟,其技术路线的精准把握,产品布局的合理规划,让它在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

过往燃油车时代的积累,加上新能源时代的勃勃野心,使其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稳定性上,拥有了“不可撼动”的优势。

长城汽车,单车盈利虽佳,但净利润增速却未能“同步飞跃”。

这或许意味着,它在某些细分市场,面临着“白热化”的竞争,或者需要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上,投入“更多弹药”。

而那些深陷亏损泥潭的车企,如蔚来,它在用户体验和服务上不惜“一掷千金”,以支撑其“高端”定位。

然而,若销量不能迅速“跟跑”,这种“烧钱”模式的风险,无疑是“如鲠在喉”。

销量增速“迅雷不及掩耳”的小鹏、零跑,恰恰抓住了市场对智能化、新技术的“强烈渴求”。

小鹏的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零跑则以“高性价比”策略,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单车盈利这个数字,更是如同一面“放大镜”,清晰地映照出车企的“生存肌理”。

东风每卖一辆车仅赚67元,这利润水平,任何市场“风吹草动”,都可能将其“推入深渊”。

而卖宝马的华晨中国,单车利润高达6530元,这说明宝马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号召力”与“溢价能力”,依然“坚如磐石”。

上半年的业绩,仿佛一面“历史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各家车企的“实力强弱”与“短板所在”。

未来的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残酷无情”。

那些未能“跟上趟”的车企,很可能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正如古语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蔚来一辆车亏损10万,这笔巨大的“亏空”,或许是对未来的“长远布局”,也可能是对当下困境的“无奈妥协”。

而东风每卖一辆车仅赚67元,这利润“微薄”得可怜,只能依靠“走量”来弥补,其风险不言而喻。

这汽车市场,宛如一处“波涛汹涌的江湖”,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我们作为消费者,自然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汽车。

但同时,也应关注这些车企的“生存状况”,毕竟,这直接关系到日后的售后服务与车辆保值率。

这信息量,确实“扑面而来”。

但这就是汽车行业最“真实的一面”,有“高歌猛进”,也有“黯然离场”,有“锐意创新”,也有“步履维艰”。

您对这些车企的业绩有何看法?

尤其是那些单车盈利较低或亏损严重的,您觉得它们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抑或是,这仅仅是“旧时代的挽歌”?

这期内容,信息量不小,大家可以“细细品味”。

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我们一同“切磋论道”。

毕竟,车事,关乎你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