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牌传闻引汽车圈热议,实际需求存疑,城市出行方式多样

这两天,“北京车牌要放开”的风声传出来以后,整个汽车圈跟炸锅了一样。一时间,买车的人、卖车的都高兴得不行,汽车股也随风涨了两把。说真的,要论消息传播速度,北京这些年和车牌有关的事儿,历次都能“点着全城”。有朋友开玩笑说,要真能不限量给个车牌,那北京的羊蝎子馆子都得再加三排停车场。

但你要仔细一琢磨,心里就得打个问号:真有那么多北京人&&非要一辆车&&不可吗?这沸腾背后,到底是现实需求,还是被政策堵了太久以后的一种群体情绪爆发?

我头一个问题就来——那个盼车牌的“火”到底有几分是真的燃?

别看大家忙着买、忙着问、小区门口都蹲起了“代摇”咨询摊,但过往经验告诉我们,每回政策边上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卷起一阵热浪,热得快,冷得也快。2019年那次“取消限购”的事,刚传出来各家4S店饱口袋,等到消息澄清,落地转瞬如常。其实大家没那么虚,把这个简单对比一下,能不能发现,其实很多人更多是被“机会快没了”的恐慌、被“别人可能抢先一步”的强烈心理给推着走?

北京车牌传闻引汽车圈热议,实际需求存疑,城市出行方式多样-有驾

比如朋友圈里摇号十年不中的小赵,其实已经在三环边住了。早上坐地铁能直冲单位,开车反而得堵一小时。但车牌放开传闻一出来,人家立马跑去看车,说“摇不着就买指标,买了先占坑。”你说,他真需要一辆车吗?我打赌,更多是心理上的“焦虑”,还有那一点点对这城稀缺资源的执念。

北京车牌传闻引汽车圈热议,实际需求存疑,城市出行方式多样-有驾

再来看看现在北京的交通环境,数据摊开一摆——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700万了,不管是你上地铁、坐公交、骑单车,出门总有一条道儿顺着走。地铁网超过800公里,公交线路千天条,基本城区都能到。最关键的地方是,绿色出行比例已经到74%以上,年年在长。尤其是年轻人,买车的欲望在一边抽冷气,一半是觉得有点买不起,一半是觉得没啥必要。身边30岁以下的,不少都说“车只是个交通工具,要急着买个车牌干嘛?”

这么一来,我再设问一下——“车牌之火”到底是怎么烧出来的?

答案一半藏在“伪需求”两个字里。现在大家抢车牌,跟真的想开车上路不太一样。想弄个车牌,很多只是想着“先抢一个,以后可能有用”;有些是瞄准了车牌的升值空间,毕竟北京车牌就是“硬通货”,租一个一年几万块都有人愿掏,刚需变投资,市场灰色地带都能养出专门的中介公司来;还有更有意思的,就是“后悔型心理”——买是因为别人都买,先到先得,“我不买就亏了”,不管自己到底需不需要。

这里还不能少了北京的实际情况。说到底,北京这城市容量能支持多少私家车?早有研究说,路网最多能消化670万到680万辆机动车,那现在早已经满了悬挂。环线一个小时能开出去一公里,是真的才是“堵得慌”,如果再来一批集中买车的,城市交通会怎么样?空气质量会怎么样?这不是闹着玩的。

另外,不少城市规划部门也很明白这点儿。整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都明确提出,要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比例,少给私家车,让城市从“以车为主”慢慢过渡到“以人为本”。你说,这么一转弯,车牌就算放开,也不见得是大家真正的“福音”。

话说回来,政策和市场,各自的算盘都在响。政府希望城市拥堵能缓解,希望环境压力能减少,对私家车的调控越来越偏精细化、科学化,不是一股脑地一放到底。市场上卖车的,当然希望放开车牌能刺激消费,卖得越多越好,大众心理自然被带着走。但结果呢?真的能随便开车,最后还是大家堵在一起,呼吸都变沉重。

那有没有比“放开就能好”更巧的办法?其实国际上早有经验,比如新加坡的拥车证,一辆车证能卖到十几万新币;伦敦的拥堵费,让那些非刚需进城的车主自动减少出行,真正把城市资源分配到了需要的人手里。这说明什么?经济杠杆和行为引导,把需求拉到合理区间,比简单的指标放开更有效。

换句话说,北京车牌争议背后,实质上还是城市发展里的“资源有限VS需求无限”的鸿沟。城市能有多少空间给车开,能有几口空气给车喘气,这都不是哪一天能解决的。更何况,新一代人已经不再迷信“车是身份”,共享出行、灵活交通成了主流。以后说不准,抢车牌比抢单车会员都没市场。

所以你要问我怎么看,反而觉得这场围绕北京车牌的炒作本质是一种集体焦虑,是大家都在“抢抢康康里有自己的位置”那种心理作用的典型。不是谁真的非要一辆车,也不是谁真的能每天开那辆车上路,更多是在本地有限政策资源分配下,大家叠加习惯、面子、投资价值,一起把这事儿“放大了”。

北京车牌传闻引汽车圈热议,实际需求存疑,城市出行方式多样-有驾

可一旦潮水退去,政策明朗下来,发现多数人其实并不需要那一块铁皮,只是在“大家都抢”的那一刻被情绪裹挟。和一波又一波“购房潮”一模一样,既有跟风,也有焦虑,更有一份“怕错过”的集体心理。

再往大了讲,城市治理的核心不是让所有人都方便开车,而是让所有人都能方便出行。不管你骑单车,坐地铁,上公交,未来的城市理想都应该是“人能随时动起来”。车,成了备选项,谁都不再死守,焦虑也逐渐会变成历史。

如果真的有一天,北京车牌彻底放开,恐怕也只会是“最开始几天买爆”,过后一切归于平稳。那时,大家更关心的是哪条地铁堵不堵、地面自行车道通不通、哪里可以“自由地到达”。到那会儿,智能交通、绿色出行才是真正热火朝天的新话题,小小一张车牌只是“昔日荣光”,人们已经不用再为它争来夺去。

说到最后,谁都希望城市越来越好,不会把时间都浪费在排队堵路、争抢指标上。北京的未来,未必是每家每户都开着车、停着车,而是大家都能顺畅地该去哪儿去哪儿,不用为“车牌”而烦恼。这才是城市治理真正该干的活儿:让大家享受出行,而不是纠结于“是否拥有一张牌”。

有车也行,没车也行;重要的是出门方便、归家无忧,把城市的空间和选择权还给每一个普通人。等到那个时候,车牌焦虑真就成了“老北京”的故事之一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