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汽车圈可谓风起云涌,政策层面动作频频,释放出明确的信号:中国汽车产业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政策密集出台,释放明确信号
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竞争秩序。紧接着,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座谈会,三部委领导出席,17家重点车企“一把手”参加。短短一个多月内,两次约请17家重点企业进京会谈,可见高层对汽车产业的关注之高,前所未有。
汽车产业乱象丛生,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中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价格战、流量战、舆论场上的“造假”问题,以及智能驾驶引发的汽车安全问题,都反映出中国汽车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仍有差距。
高质量发展,需要“六个有”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实实在在的指标支撑。至少应该形成“六个有”:投资有回报、产品有保障、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有税收、环境有改善。对照这“六个有”,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回报遥遥无期,一些产品脱离市场需求,车企利润难以提升,员工收入增长缓慢,产业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环保问题也亟待解决。
高质量发展,需要长期主义和敬畏之心
汽车产业注定是一场马拉松,需要长期主义和敬畏之心。不能走捷径、靠“聪明战术”取胜,要建立在对用户、对社会、对环境持续负责的基础上。同时,汽车产业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创新与规律并不矛盾,要敬畏产业规律,不能全盘推翻旧世界。
高质量发展,需要法治保障
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度与规则护航,要把市场行为纳入可预期、可执行、可持续的规范轨道。要构建“有法可依、违法究、执法严”的行业生态,让法治成为行业的共识与底线。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需要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法治保障。只有建立起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法治法规底线,才能终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