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的汽车市场里,有那么个怪现象,让人不禁多琢磨琢磨。
曾经在英伦闪耀的劳斯莱斯,如今挂着宝马的核心技术;宾利靠着大众集团做后盾;捷豹路虎归属于印度塔塔集团;而名爵、荣威则变成了中国车企在海外的代表。曾经的英伦品牌,现在都变成了别人家的资产。
追溯起源,曾经那个工业大国的汽车产业,从顶峰到没落,也不过三十年时间。背后原因可不是偶然的,而是政策抉择、社会观念变化以及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汽车产业刚起步的时候,天生就占据了不少优势。
在内燃机汽车出现之前,英国就已经研发出了蒸汽驱动的机车,还建立了最早的公路交通管理体系,为汽车行业的起步打下了基础。
到了19世纪末,德国的卡尔·本茨推出了内燃机汽车,英国凭借多年的工业基础,迅速跟上了这个脚步。
到了20世纪初,英国的汽车品牌开始火热起来:1906年劳斯莱斯成立,1913年阿斯顿·马丁出世,1919年宾利问世,之后名爵和荣威的前身品牌也接连出现。
在二战之前,英国已经以伯明翰、考文垂、牛津为核心,逐步建立起一套涵盖各个层级的汽车制造产业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态圈。
富人们喜欢劳斯莱斯、宾利,爱追求速度的则钟情于阿斯顿·马丁,中产阶级多偏爱名爵、荣威,而一般工薪族则能买得起奥斯汀的车款。
这样的多层次产品线布局,让同期的美系、德系车企都觉得吃力,难以赶上。
产量数字更能证明它的辉煌:30年代,英国的汽车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0万辆以上,1937年最高达到了50万辆,远远超过德国的20到30万辆,虽然比不上美国的140万辆,但依然稳稳地排在世界第三的位置。
二战结束后,靠着马歇尔计划的帮衬,英国汽车出口迎来了黄金时间段,50年代初,年产量猛增到120万辆,美国市场上90%的进口车都是英国造,那会儿的德系和日系车企在英国面前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英国汽车业的转折点,起因于二战之后社会观念大变。
战后英国经济一蹶不振,劳资关系也变得愈发紧张。反观苏联,靠着计划经济的策略,工业突飞猛进,建立的高尔基汽车城更是在左翼思想中成了模范典范。
这种观点的背后,既有对苏联发展速度的羡慕,也隐隐带着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哪些弊端的反思。
1945年的大选中,工党领袖艾德礼赢了,取代了丘吉尔,开始推行费边社会主义的政策。
这项政策强调在民主制度里,依靠国家控股企业和政府干预来追求社会公正,而汽车行业则成为了最早试点的先锋。
艾德礼政府觉得,各个车企零散散的格局,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只有像苏联那样搞出特大的企业,才能提高效率、改善福利。这种“规模越大越好”的想法,后头在产业整合上埋下了不少隐患。
地说,这种政策导向可不是工党一家在头,比方说其他党派也会跟着这么搞。
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不管是工党当政还是保守党把车企合并都当成救国的好办法,这实际上展示了那会儿英国社会对政府插手经济事务挺认可的。
这股观念没注意到汽车产业的技术特性和市场规律,结果就在后来埋下了衰败的种子。
英国政府对汽车行业的整顿,最早就是从强制合并着手的。
从1945年开始,政府就用政策引导,甚至直接施压,让汽车企业进行整合:一开始是实力雄厚的车企兼并一些中小品牌,接着又搞起了大规模的联合合作。
到了1955年,英国本土的汽车厂商就只剩下利兰汽车公司和英国汽车公司(BMC)两家啦,而BMC手里掌握了差不多30个品牌,人家都戏称它为车标集邮公司呢。
合并之后,带来的可不是效率的增加,反而是出现了一大堆内斗。
各个品牌的技术方案和产品定位总是打架,生产线根本配不上,管理层忙着在品牌之间争执,没时间去搞研发和拓市场。
BMC的高层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应付工会的要求和解决内部的矛盾,结果产品质量一直在下降,市场上的口碑也变得一塌糊涂。
更要命的是1968年的那次彻底合并。
英国汽车控股公司(BMH)跟利兰公司合并成了英国利兰汽车集团,搞的车型啥的都涉及,从微型车到大巴都能涵盖。
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庞然大物,八年过去了,结果因为亏损太厉害,最后被政府接管变成了国有企业。
国有以后,这家公司完全没了生气,靠政府财政救助才能维持,1975年之后每年亏损数十亿英镑,成了纳税人的一道负担。
这段时间,政府推出的相关政策反倒让情况变得更糟,困难愈发加重。
从1952到1973年这段时间里,汽车赊销补贴政策改了十八遍,都快把车企搞晕了;而且,硬性要求提高工人福利,中小型车企也难以支撑下去了。
高额关税保护让本土车企没有压力去竞争,结果是产品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到了1979年撒切尔夫人顶峰之时,英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快要走投无路了。
这位被叫作铁娘子的首相,打破了之前几几十年的老规矩,明确指出政府干预和国有化才是产业衰败的根本原因。
她在《唐宁街岁月》的回忆里直言,利兰公司管理一团糟,又不积极进取,持续亏损其实就是在骗纳税人的血汗钱。
紧接着,改革措施很快就付诸实施了。
在1986年,政府宣布国有资本要彻底退出汽车制造行业,同时推动了罗孚公司的私有化。还把高关税墙拆掉,让国内市场直接面对国际的竞争。
为了吸引外资加入重组,罗孚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关掉工厂、裁员,以及和本田合作。在1983年,短暂地实现了盈利,但那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很快又浮出水面,到1986年,账面上的赤字已经高达25.5亿英镑。
撒切尔的改革被不少左翼人士视为产业的“杀手”,但从客观角度看,这其实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止损措施。
就像英国的专栏作者布雷特·亚兰兹说的那样:撒切尔的动作不是针对汽车行业,而是要结束一种依靠补贴和保护才能维持的畸形发展方式。
那会儿英国的汽车行业已经错过了不少发展好时机,明明美日车企都开始大规模推行流水线生产,英国还在坚持靠手工作坊那一套。
德国车厂在开发新技术的时候,英国的汽车企业却陷在内斗之中。
即使政策放宽,昂贵的人力成本加上落后的技术基础,也让他们没法和国际竞争对手比拼。
撒切尔改革一高,英国的汽车行业就开始走向品牌拍卖的时代啦。
到了1998年,劳斯莱斯被宝马一把买了,宾利也被划到了大众旗下;转眼到了2000年,福特又接手了路虎。
到2008年,捷豹路虎被塔塔集团拿下;而在2005年和2007年,名爵和荣威也先后变成了上汽的囊中之物。
那些曾经像星辰一样闪耀的英伦品牌,现在都变成了跨国集团的一部分资产了嘛。
可是,英国的汽车产业还没有彻底消失,变成了产业链中一个个细分环节的参与者而已。
现在的英国在汽车设计和高端零配件制造方面依然占点便宜,像阿斯顿·马丁这些品牌也靠外资投入继续撑着,整个完整的汽车生产体系已经不复存在啦。
这种脱离制造的转变,成了它产业衰败的最后一句话。
看看英国的汽车行业走过的坎坷,里面藏着不少值得深思的经验教训。
产业发展的轨迹有它自己的规律,政府插手如果违背了市场的运作规律,就算出发点再好,也可能带来反效果。
从强制合并到国有化,政策制定者迷恋于规模带来的优势,竟然忽略了竞争在促进创新方面的重要推动力。
从高关税的护城河到福利体系的绑架,结果导致企业失去了自己不断更新和变革的动力。
如今,消费者在4S店看到贴着英伦车标的国产车,或者知道英国王室开的是奥迪,也许能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意味。
产业的活力来自于开放的竞争和不断的创新,任何背离市场规律的高层布局,最终都会受到市场的严厉制裁。
大英帝国的汽车产业逐渐没落,这不仅仅是一国的产业凋零,更是所有工业国家值得汲取的教训和历史的警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