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躺着数钱?真相是利润暴跌91%,德系车在中国惨遭滑铁卢!

各位车友,今天用车社要爆个猛料!保证各位听了直呼过瘾!

说啥呢?

保时捷,这车坛常青树,过去在中国市场可是呼风唤雨,躺着数钱的主儿,现在居然…利润断崖式下跌91%?

保时捷躺着数钱?真相是利润暴跌91%,德系车在中国惨遭滑铁卢!-有驾

您没听错,是91%!

这跌幅,比A股熔断还惨烈,简直是血崩!

消息一出,整个汽车圈都炸了锅!

微信群里“保时捷不行了?”、“德系车要凉?”的疑问刷屏不断。

说实在的,最初我也有些发懵。

毕竟,在国人心中,保时捷三个字,那就是奢华的代名词,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座驾!

怎会突然如此不堪?

诸位稍安勿躁,且听我用车社抽丝剥茧,一一道来。

咱们先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依据德国媒体的报道,保时捷第二季度汽车业务的盈利仅为区区1.54亿欧元,而去年同期可是高达17亿欧元!

这落差,好比从云端坠入深渊!

销售额也萎缩了12.9%。

更令人难受的是,大众集团旗下的主品牌,在四到六月间的运营收益,竟是保时捷的六倍!

保时捷躺着数钱?真相是利润暴跌91%,德系车在中国惨遭滑铁卢!-有驾

六倍啊!

这简直是现代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要知道,往日里,保时捷可是大众集团的“现金牛”,现在非但无法贡献利润,反而成了需要输血的对象,你说这事儿愁人不愁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保时捷的业绩一落千丈呢?

有德国媒体归纳出三点:中国市场、美国市场、以及电动汽车转型。

说白了,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外加“革故鼎新”的阵痛。

先聊聊中国市场。

保时捷在华销量遭遇滑铁卢,骤降28%,创下自2014年以来的最差纪录。

个中缘由?

还不是咱们自主汽车品牌强势崛起!

比亚迪、理想,甚至连跨界造车的小米,都想来分一杯羹。

这不禁让人想起《史记》里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各位车友不妨设想一下,过去咱们选购豪车,可选范围十分有限,德系三强加上保时捷,几乎占据了全部市场。

保时捷躺着数钱?真相是利润暴跌91%,德系车在中国惨遭滑铁卢!-有驾

但现在形势变了,国产新能源车,配置丰富、造型前卫、智能化程度高,而且价格也更亲民。

同样的预算,你能买到顶配的自主品牌车型,何必委屈自己选择“低配”的保时捷呢?

更何况,如今消费者的理念已然改变。

过去购买豪车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现在更多是为了追求生活品质。

国产新能源车在舒适性与智能化方面精益求精,驾乘体验更上一层楼,开出去照样倍儿有面子。

谁还会傻乎乎地花高价买一台略显老派的保时捷呢?

此外,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上也慢了一拍。

尽管推出了纯电车型,但市场反响平平。

皆因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然走在世界前沿,技术更先进、体验更卓越。

保时捷想要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恐怕难度不小。

再看看美国市场。

保时捷在美并无设厂,高昂的进口关税无疑加重了购车负担。

这就如同你走进一家餐厅,结账时被告知需额外支付25%的服务费,你还会心甘情愿吗?

保时捷躺着数钱?真相是利润暴跌91%,德系车在中国惨遭滑铁卢!-有驾

因此,保时捷在美国的日子也相当难过。

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国内相关部门适时调整了豪华汽车税收政策,降低了征收门槛。

此举无疑令保时捷雪上加霜。

这项新规,剑指扶持本土高端品牌,旨在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试想一下,往日里,拥有一辆价值数百万的保时捷是财富的象征。

可如今,有关部门却告诉你,购买高价车需要承担更高的税负,这难免会让人感到一丝不悦,势必会影响一部分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面对如此困境,保时捷又将如何应对?

裁员!

据传,保时捷计划在2029年之前,于斯图加特地区裁减近两千名员工。

消息一经披露,整个德国汽车行业都为之震动。

要知道,保时捷堪称德国汽车工业的骄傲,如今却不得不依靠裁员来维持运营,这无疑敲响了警钟,预示着德国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仅保时捷,其他德系品牌在华销量也呈现出下滑趋势。

保时捷躺着数钱?真相是利润暴跌91%,德系车在中国惨遭滑铁卢!-有驾

某品牌降幅达14%,另有品牌缩减10%,还有品牌减少15.5%。

唯有大众集团,凭借在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深耕细作,销量仅有小幅回落。

这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国内市场,燃油车仍有生存空间,但新能源汽车才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德国汽车品牌若不能及时顺应市场变化,恐将被时代洪流所吞噬。

实则,德系车企的技术底蕴依然深厚。

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仍处于行业顶尖水平。

然而,在智能化、电气化浪潮中,它们反应迟缓,未能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最终被自主品牌迎头赶上。

更为关键的是,部分德系品牌或许过于自负,不愿放下身段,倾听中国消费者的真实诉求。

它们始终认为,只要产品质量过硬,便能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消费者已不再盲目崇拜洋品牌,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实用性以及个性化。

由此可见,德系品牌若想重振昔日雄风,必须放下身段,虚心学习自主品牌的成功经验,推出更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否则,等待它们的,或许只有“兵败如山倒”的结局。

归根结底,这依旧是一个关于“适者生存”的故事。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谁能率先抓住机遇,谁就能赢得未来。

德国汽车品牌,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部署,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各位车友,您认为德系车企还有机会在中国市场绝地反击吗?

您更看好自主新能源汽车,还是德系豪华座驾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