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搞清楚,长安启源全新Q05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聪明。你知道的,过去的车,装个多媒体系统都要哭,反应慢得要死。有次朋友开我车,试了试车载导航,一打方向盘,界面立马就卡,发出咔一声,像贤惠的奶奶切菜一样干净利落。那时候我就觉得,这玩意儿真不行。可是这次,再开启源Q05,竟然会有点惊喜。
我记得,客户说我就喜欢一开车,啥都不用等。 其实车机反应快这事,不税也不花钱,技术上就像在山路上跑步,跑得顺就行。问问自己,平时用的APP,点击打开得多快?我估算,普通2-4GB内存的车机,响应可能要么慢半拍,要么卡顿,毕竟后台跑着太多软件——导航、气候、娱乐,杂七杂八占了不少资源。启源Q05那24GB大内存,绝对比我之前开过的几辆车快一些,像突然换了跑车。
可我也困惑:这么大内存,能差别多大?内存就像厨房的橱柜。橱柜空间越大,放厨房的调料和工具就越多,取用自然快。之前我那车,换个导航界面要个几秒,后来有人说那是硬件瓶颈。但关键还是芯片。启源Q05那颗4纳米工艺的芯片,挺像家里用的微波炉,节能而且响应快。它的架构像把厨房的厨师换成了大厨,批量处理菜谱的速度瞬间提升。
但我得正经说一句:这硬件带来的体验,是不是技改到极致了?我猜,可能大部分人用车,真正感受到的其实是界面流畅和反应灵敏,但他们想不到背后,是这大兄弟——芯片、存储、大模型——在支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一个问题:车子里的AI大模型,怎么玩的?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用的百度大脑或者谷歌的助手,把所有信息都装进脑子里,随叫随到?这不禁让我想起我朋友说:我用语音规划路线,聊天都挺顺。就是这套硬件支撑的。你知道的,云端虽然牛逼,但有时候信号不好,反应就卡,特别是在偏远路段。而端侧模型不用靠网络,就像你在荒郊野外,依然有一份自家厨师在帮你做菜。
我还记得去年的一次试驾,车子里飘出一股味道,就是那种新鲜塑料香,像刚泡好的泡面一样。买车前我特意问过销售:配置够用吗?他笑着说:放心,这台车的芯片,四纳米工艺,算力比我之前开的某品牌旗舰车还强。我心想:真不愧是造车厂的心血。尤其是六六六的存储速度——UFS4.0,简直像青椒的速度一样快。换句话说,你点开一个视频,几秒就铺开了。打开APP,跳转的就像那种用粉笔写字的老师,飞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片:车内屏幕上的画面几乎瞬间切换。硬件的快速一级背后,是供应链和研发的结合。芯片定制就像你买菜,挑最好的,而供应商们就像菜场里的摊贩,喊着这可是最新鲜的。我也不敢说百分百可靠,毕竟供应链天稳定性,就跟天气一样,变化莫测。特别是在全球芯片短缺背景下,做出这样的配置,成本肯定比普通配置高不少。
说到这,两个小疑问突然跳出来:一个是,未来软件还能升级到什么程度?大模型到底可以多聪明?我猜,或许能实现更自然的对话、更复杂的交互——比如我随口说帮我查下明天的天气和附近好吃的,它能弹出详细的建议。另一个是,硬件耐用吗?我猜这芯片、大模型会不会像手机那样,三年后就拉胯,需要换设备?这点不太清楚,感觉还得用段时间才能验证。
说到这,我要揭个真心话:其实我一直觉得智能化,像极了从前汽车没有空调时的困扰。开始觉得麻烦,折腾半天也烦。惯了智能,不开觉得荒凉,好像车成了移动的私人助理。但,这也让我有个小疑问——智能化会不会让用车变得更脆弱呢?一旦软硬件出点问题,整车就变成废铁。平时,真希望它能多点耐操,不会因为一场系统升级就挂掉。
我还想到,未来这个样子,可能软件升级变成生活常态。电池、芯片都在不断折腾,腾出来新的功能不断叠加。你说,十年后,会不会连开车的意义都变了?还记得那次朋友说,我喜欢简单。他的这句话,好像变得越发有趣了。
可直到我还在琢磨:为什么车企会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么顶的配置?是技术追求?还是想抢占心智?也许一方面,是技术成熟后,成本降低到一定点,就像换了电灯泡那样理所当然了;另一面,是市场竞争让他们不得不追求硬核。毕竟,像启源Q05这种级别的配置,放到10-12万的价格区间,真的算很吃得了了吗?我看到的反馈差异也挺大,有人觉得太贵,有人说买得值。但坦白说,我觉得,一圈子里,有懂行的朋友,还是会被这个硬核的点吸引。
结尾?说点小细节吧。我注意到,长安启源Q05那块大屏幕,光线反射控制得不错。坐在车里,阳光直射不刺眼,但屏幕依然清晰。这个细节,可能很多人忽略,但在实际用车过程中,影响挺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倒觉得,车还是得回归到用的人——开车的你。面对这项硬件和配置的变化,你是不是会觉得,有点新鲜,也有点不安?毕竟,未来掌握在谁的手里?以及,那只握在你手里的方向盘,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