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的景象。
一方面,是新能源渗透率高歌猛进,产业链日趋成熟;另一方面,是“极致内卷”的阴云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行业数据显示,上半年数十个品牌、上百款车型卷入价格战,部分车型降价幅度甚至超过20%,市场的存量搏杀进入白热化阶段。这让许多车企的增长预期变得黯淡,盈利能力备受考验。
棋局中总有逆势而动的落子者。吉利汽车,便在此时投下了一颗激起千层浪的石子。2025年上半年,一张炫目的成绩单公之于众:累计销量近141万辆,同比猛增47%。其中,新能源板块以126%的同比增速成为了驱动巨轮加速的“主引擎”。
这份强劲的业绩,赋予了吉利足够的信心,使其毅然将原定的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大幅上调至300万辆。
在行业普遍弥漫着审慎甚至悲观情绪的当下,300万辆,这个数字背后所承载的,绝非仅仅是一家企业的业绩目标。它更像是一个宣言,是中国头部汽车制造商在全球产业格局中,试图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身份转变的雄心写照。要读懂这份雄心,就必须深入吉利肌体的内部,剖析其在市场、技术、全球化这三大核心维度上,究竟布下了一盘怎样的棋。
吉利的这份底气,恰恰折射出那些成功穿越周期的中国头部车企所共同遵循的时代逻辑。它关乎如何在“红海”中找到“蓝海”,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构建技术护城河,以及如何将目光从国内投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路线之争的“最优解”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最考验企业智慧的,莫过于对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的精准预判。
过去数年,关于新能源的路径选择众说纷纭,但2025年的市场数据,清晰地揭示了潮水的方向:在纯电车型市场竞争日趋同质化、增速有所放缓的同时,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正以惊人的爆发力,成为整个新能源市场最活跃、最强劲的增长引擎。
用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无论是燃油、混动还是纯电,都拥有各自广阔的市场空间。有的用户渴望拥抱电动化带来的静谧、平顺与低用车成本,但同时又对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存在顾虑;有的用户则坚定地选择纯电的零排放体验。深刻洞察这一多元化趋势,吉利始终坚持多能源、多技术路径的战略布局,通过在燃油、混动、纯电等领域全面发展,致力于为每一位消费者打造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智能精品车。
吉利无疑是敏锐洞察并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的典范。相较于一些将全部赌注押在纯电赛道的企业,吉利始终坚持多能源路径协同发展的战略。上半年,吉利新能源总销量高达72.5万辆,其中,吉利银河系列便贡献了超过54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高达232%,成为吉利体系内当之无愧的“销量猛兽”。
“爆款”的诞生,绝非偶然。吉利银河的成功,源于其对“高质优价”的极致演绎。
剖析银河的成功,可以发现其并非依赖单一车型的单点突破,而是一个由多款明星产品构成的、层次分明的“爆款矩阵”。
以“吉利星愿”为例,这款车精准切入了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却硬生生地杀出一条血路。6月份,其销量突破4万大关,达到41,046辆,上半年累计销量已超过20万台。它的成功,并非简单的低价策略,而是通过搭载前沿技术,实现了对同级产品的价值碾压。
同样,吉利银河E5、吉利银河星舰7EM-i等车型也势头稳健,上半年均维持着月均销量破万的水平。这背后,是吉利对于不同细分市场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快速响应。
银河的爆款方法论还在持续进化。6月19日,被誉为“全球家轿新标杆”的吉利银河A7迎来全球首秀。作为首款基于GEA智能新能源架构打造的插混轿车,它几乎将吉利最顶尖的科技“弹药”悉数装备:首发搭载雷神AI电混2.0、全新银河FlymeAuto智能座舱系统。其宣称的2L级全球最低馈电油耗、超2100km的综合续航、2845mm的超长轴距,每一项都直击用户的核心痛点。这款预计于第三季度上市的车型,几乎提前预定了下一个爆款席位。
与此同时,“AI科技大六座旗舰SUV”吉利银河M9,则通过与国际足坛名宿菲利波·因扎吉的“梦幻联动”,精准地向高端家庭用户传递其旗舰定位。
吉利的爆款打造体系并非只在新能源领域奏效。在传统燃油车这片“红海中的红海”,吉利依然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上半年,吉利燃油车业务在市场整体下行压力下实现逆势增长,累计销量达615,895辆,同比增长7%。其中,星瑞、星越L等组成的中国星·高端系列上半年销量超过2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2%,历史累计销量更是突破157万台。此外,“双缤系列”即将达成150万辆的里程碑,而帝豪和博越系列,则已分别迈入“400万俱乐部”和“200万俱乐部”。
从吉利银河到中国星,从新能源到燃油车,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吉利爆款体系的轮廓:在《台州宣言》的顶层战略指引下,吉利、吉利银河、领克、极氪四大品牌定位清晰,协同作战。
通过GEA这样的先进架构,实现高阶技术的快速下放与普及;通过对供应链和制造体系的深度整合,发挥规模化效应,极致地控制成本;最终,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触手可及的“高质优价”的产品,形成一套在各个细分领域都能持续输出爆款的强大方法论。
构筑技术自主的“护城河”
如果说对市场路线的精准把握是“术”,那么构建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则是“道”。随着汽车产业进入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下半场,竞争的本质,已经从硬件的堆砌,演变为软件、算法、算力和生态的综合较量。一部现代汽车,尤其是智能电动汽车,其价值构成中,软件所占的比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
在这一轮深刻的产业变革中,是选择成为一个高效的“整合者”,将核心技术外包给第三方供应商;还是选择成为一个“全栈自研者”,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成为了摆在所有车企面前的时代考题。
吉利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从长远看也更坚固的道路。一方面,它着力打造了从底层架构、芯片、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的全链路垂直整合智能化技术体系。另一方面,吉利在AI领域也进行了深度布局,并宣称自己是全球唯一完成全域AI智能化布局的车企。
吉利自研的GEA智能新能源架构,是其新一代产品的“骨架”。它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能够兼容纯电、混动、增程乃至甲醇等多种能源形式。
而在智能座舱的“大脑”层面,吉利并未完全依赖外部芯片巨头,而是推出了中国首款自研的车规级7nm智能座舱芯片“龍鷹一号”。这颗芯片单颗即可提供100KDMIPS的算力和900GFLOPS的图形渲染能力,目前已在领克08EM-P、吉利银河E5等车型上广泛搭载。拥有自己的“芯”,意味着在产品定义和迭代速度上,将不再受制于人。
在操作系统层面,截至2025年5月13日,用户数已突破百万辆的FlymeAuto智能座舱系统,凭借其手机域与车机域的无缝流转体验,成为吉利产品的一大核心卖点和用户粘性的重要来源。
在兵家必争的智能驾驶领域,吉利同样选择自研,推出了集团统一的“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拥有从H1到H9共5个层级的方案,通过软硬件的灵活配置,能够覆盖从十几万到数十万的全价格段产品,真正实现了高阶智能驾驶的“技术普惠”。其最高阶的H9方案,已是具备全冗余、全备份的L3级能力的技术架构,搭载双Thor芯片和5个激光雷达,算力高达1400TOPS,为未来的更高阶自动驾驶留足了空间。
支撑这一切的,是吉利在2022年便前瞻性部署的“云数智一体”超级智算中心——吉利星睿智算中心。如今,联合生态伙伴后,星睿智算中心2.0的综合算力已提升至23.5EFLOPS,位居中国车企第一。这种强大的云算力,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心脏”,为吉利的大模型训练、算法仿真和数据闭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电池领域,吉利则整合发布了“神盾金砖电池”品牌,统一了自研自产的电池安全系统与电芯产品,其安全性在行业首次插混车型油电系统同步穿刺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通过这一系列垂直整合的布局,吉利正在构建一条宽阔的“技术护城河”。在这条河的保护下,企业不仅能够打造出更具差异化和竞争力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发展的自主权和定义未来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全球棋盘上开辟新战场
当国内市场的竞争趋于饱和,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便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2025年,已然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名副其实的“大航海时代”元年。从东南亚的街头,到拉美的公路,再到欧洲的城市,中国品牌汽车的身影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股时代浪潮中,吉利的全球化战略以其系统性和前瞻性,成为了一个值得剖析的样本。它早已超越了早期单纯出口产品的贸易模式,进化为一套品牌、产品、技术、生态协同出海的立体化作战体系。
2025年上半年,吉利汽车海外累计销量已超过18万辆,其中6月单月出口量达40,011辆,这背后,是其清晰的全球化棋路。
吉利的海外舰队,并非单兵作战,而是由定位各异的品牌组成的联合舰队。
吉利品牌作为主力,主攻广大的大众化市场,将经过国内市场严苛考验的吉利国际EX5等高价值产品,输送到全球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EX5已在全球26个国家上市。领克品牌则肩负着品牌向上的使命,在欧洲等成熟市场深耕细作,其上半年海外销量已突破万台,正努力成为中国汽车在发达市场的高质量样本。而定位豪华科技的极氪品牌,则扮演着技术先锋的角色,它不仅将极氪009、极氪7X等旗舰产品带到港澳等高势能市场,更开创性地将“极氪能源”的充电网络和服务生态同步输出,探索更高维度的全球化模式。
更深层次的全球化,意味着要从“走出去”真正变为“走进去”。吉利正在加速推进本地化KD制造的布局,其在北非、拉美、泛中亚的KD工厂正在规划落地中。这标志着吉利的全球化战略,正在从产品贸易向产能合作和本地化深耕的更高阶段迈进。在当地制造,不仅能有效降低关税和物流成本,更能快速响应本地市场需求,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入。
吉利的全球化棋局,清晰地展现了一家中国企业渴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的雄心。这个新开辟的战场,无疑为其300万辆的宏大目标,提供了最坚实、最富想象力的增量空间。
结语
棋至中盘,落子无悔。吉利300万辆的年度目标,看似是一个大胆的宣言,实则是其过去数年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战略布局下,一次水到渠成的信心展现。
它源于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在混动崛起的浪潮中顺势而为;它植根于对核心技术的极致追求,通过垂直整合构建起难以被轻易复制的“技术壁垒”;它立足于对全球格局的开阔视野,以体系化的舰队模式扬帆远航,在全球棋盘上开疆拓土。
这三手棋,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共同构筑了吉利穿越“内卷”周期、实现逆势增长的底层逻辑。
它的故事,也为我们观察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在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漫漫征途中,唯有那些既能低头洞察市场,又能抬头仰望星空,坚持核心技术自研,并勇于在全球舞台上与强者共舞的企业,才能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而随着下半年6款高价值新能源新品的接续上市,吉利的这盘大棋,无疑将更具看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