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创新大会直击,技术理工男喊话全球,创新路上不客气

最近,咱们老百姓聊天,聊到国产车,感觉和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可能觉得国产车就是便宜、配置高,但总觉得在核心技术上差了点意思。

可现在,情况好像发生了大反转。

奇瑞创新大会直击,技术理工男喊话全球,创新路上不客气-有驾

就拿奇瑞来说,这家在我们印象里一直埋头搞技术的车企,最近在安徽芜湖办了一场全球创新大会,场面搞得很大,透出来的那股自信劲儿,让很多人都觉得新鲜。

他们不仅展示了销量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向全世界喊出了一种“不客气”的态度,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又凭什么这么有底气,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

我们先来看看这场大会的氛围。

一进会场,就能感觉到国际化的气息,指示牌都用了八种语言,参会的人里头有很多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经销商。

背景板上最显眼的,是奇瑞今年前三季度的销量数据,累计卖了超过200万辆车,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十四点五。

这个数字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在现在这个汽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候,能有这样的增长,本身就是实力的体现。

但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奇瑞的当家人尹同跃在台上的那番话。

他没有绕弯子,直接就说,奇瑞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已经做到了“不客气”,现在,在全球化创新这个层面,也要“不客气”了。

这话说得很有力道,但它不是空洞的口号。

尹同跃紧接着就分享了他在欧洲市场的观察,他看到一些中国车企出海,上来就是打价格战,用低价吸引客户,结果车子卖出去了,质量问题却接踵而至,最后口碑坏了,品牌形象也毁了。

这番话其实点出了一个咱们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时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我们到底是去卖廉价商品,还是去建立一个能长久立足的、受人尊敬的品牌?

奇瑞给出的答案非常清晰,那就是必须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质量要绝对可靠,另一条是技术创新要能真正落地,解决用户的问题。

奇瑞创新大会直击,技术理工男喊话全球,创新路上不客气-有驾

他还讲了一个过去的故事,说很多年前,在和国外合作组装汽车的时候,我们的工程师看到有瑕疵的零件被外方简单修补一下就继续使用,心里非常难受。

而现在,这种对质量一丝不苟的追求,已经成了奇瑞上上下下的共识。

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质量比眼前的销量更重要,持续的创新能力比一时的利润更宝贵。

这种清醒的认识,才是他们敢于喊出“不客气”的真正底气来源。

光有态度还不够,还得有真本事。

在这次大会上,奇瑞就把自己的“技术家底”毫无保留地亮了出来。

在会场外面,有一辆越野车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叫纵横G700。

这辆车前不久干了一件大事,它成功地开着横渡了长江,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有新能源越野车完成这样的挑战。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在作秀,但现场的工程师直接把这辆车的核心部件拆开给大家看,它的电池包做到了IP68级别的防水,这是目前民用设备里最高的防水等级,简单说就是把它扔到水里长时间浸泡也不会出问题。

车上甚至还装了专门的推进器,能在水里提供动力。

这一下就让大家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噱头,它背后是奇瑞在电池安全技术、整车密封工艺和极端环境适应性上的强大实力。

能开车过江,那平时下个暴雨、过个积水路段,对它来说自然就是小菜一碟了。

奇瑞创新大会直击,技术理工男喊话全球,创新路上不客气-有驾

除了这台能下水的车,会场内发布的一系列技术更是硬核。

比如他们的“鲲鹏动力”系统,核心是一台热效率高达48%的发动机。

这个“热效率”可能听起来有点专业,咱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一下,它就像是衡量发动机“吃饭”效率的指标。

烧同样的油,热效率越高的发动机,能把更多的热能转化成驱动车轮的动力,浪费掉的就越少。

目前市面上顶尖的发动机热效率大概在45%左右,奇瑞能做到48%,这多出来的3个百分点,是无数工程师日夜攻关换来的成果,最终体现到咱们老百姓身上,就是实实在在的省油,让混动车的油耗越来越低。

在电池方面,他们研发的“犀牛电池”,不仅能量密度高,能让车跑得更远,充电速度还特别快,达到了6C快充的水平,大大缓解了用户的充电焦虑。

他们还明确了时间表,计划在2027年就开始测试更先进、更安全的固态电池。

而在大家越来越关注的智能驾驶领域,奇瑞也投入巨大,建立了强大的智算中心,目标是在2026年,让L4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能够落地。

所谓L4级别,简单说就是在大部分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车辆可以完全自己驾驶,不需要人来干预,这无疑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

看到这么多先进技术,人们自然会好奇,这些成果到底是怎么来的?

奇瑞也公开了他们的创新模式。

他们内部有三百多个实验室,像一个个攻坚小组,专门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奇瑞创新大会直击,技术理工男喊话全球,创新路上不客气-有驾

但他们不只是自己闷头干,还非常开放,和全球一百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创新中心,把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都变成了自己的“外援”。

据说,有超过五万名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都在以各种形式参与奇瑞的研发项目。

最特别的是他们的合作机制,对于外部合作的项目,奇瑞的态度是:如果项目成功了,大家共享成果,甚至可以分给专家股权;如果项目失败了,所有损失由奇瑞自己承担,还会给专家们报销差旅费。

这种“不怕烧钱、鼓励试错”的魄力,给了科研人员最大的自由和保障,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才诞生了像线控制动这样的前沿技术。

这项技术能让汽车的刹车距离比行业平均水平缩短将近5米,在紧急情况下,这5米可能就是决定安全的关键。

当然,说了这么多,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反应。

从奇瑞公布的成绩单来看,他们的这些投入确实得到了回报。

今年前三季度,他们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了77.1%,稳居行业前列。

更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业务,有超过93万辆奇瑞汽车销往海外,尤其是在汽车工业发达、标准严苛的欧洲市场,销量增长超过了两倍。

现在,奇瑞的用户遍布全球120个国家,总量已经超过了1772万。

有一个数据很形象,就是平均每25秒,就有一辆奇瑞汽车从生产线上下来,运往世界各地。

但比这个数字更重要的是,如今走出国门的奇瑞汽车,不再仅仅是一台交通工具,它还带去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技术、中国的安全标准和中国的设计理念。

这标志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中国汽车正在从过去单纯的产品输出,升级为技术、标准和品牌的全面输出,这才是“全球化不客气”这句话最深刻的含义。

它代表的,是中国制造业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也是我们对自己国家工业实力越来越自信的一种体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