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去慕尼黑车展,这事值得我们琢磨琢磨。以前总是咱们羡慕别人,追着德系、日系、欧美这些“高大上”的品牌跑,如今居然是中国车企成了车展里的“主角”之一,数量直逼本地厂商,这是谁能想到的?这种变化,到底意味着啥?中国汽车,真的就到了“扬眉吐气”的时刻了吗?
咱们先问一问:车展上堆满中国品牌各路新车,是不是就代表我们已经站在了世界高地?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表面上看,确实很提气,从70多家到一百多家,整个产业链端上来,“整车+三电+智能科技”咱都有。老外走到哪都是中国人的摊儿,谁不感慨一句“中国产品真猛”?但静下心来想想,一家企业去国外烧钱参展,不外乎三件事:一是想打开新市场多卖点儿;二是想秀肌肉、刷存在感;三是探探对手、学学门道。关键是真正能在欧洲市场兜得住场子的中国车企,还真没几个。
有人会说,你瞧,连比亚迪、零跑、小鹏、AITO这些国内的头部都去了,还带那么多新车型,不就是要抢占欧洲新能源市场的节奏吗?但咱得问一句,“亮相”和“成功扎根”之间隔着多少道坎?欧洲人爱憎分明,认牌子、讲历史、还特别在意驾驶乐趣。德系三杰奔驰、宝马、大众在自己地盘上,根本没松口气,马上就端出“智能+电动+概念”的最强菜系。你以为人家是束手待毙?人家是加班加点拼命自救。
过去车展,大家争的是大马力、加速度,SUV的大块头越野神器。现在你看看,无论德国还是中国,主打的都是“电动化”、“智能化”,还要和软件、算法挂钩。这是不是汽车行业的时代换挡?毫无疑问。问题是,这场转型中国车把握得更稳吗?
说到底,中国车企研发能力和量产速度确实振奋人心。新小鹏P7海内外同步发布、零跑首款海外新车亮相、广汽埃安全新车型也来了……有没意识到,这种“同步首发”“海外首秀”,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玩法。以前总讲“技术外溢”,现在开始“技术外溢+品牌出海+柔性供应链”一体推进。这种速度,这种野心,德系是不得不佩服的。
但另一面,不妨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欧洲人为什么还没大面积买中国车?你让当地人放下对奔驰、宝马、雷诺、大众这些“百年老店”的情怀,去买个刚摆摊的中国品牌,说容易,不实际。品牌认知、历史文化和信任,这些不是一年两年烧钱就砸出来的。更别说欧洲人对“质量第一”的偏执认知,隔三岔五有人翻出“中国产品不过硬、便宜没好货”的成见。产品拼得过,品牌还要慢慢熬。
企业多、型号多、看起来“来势汹汹”的中国展团,还有一个没法回避的事儿——自家竞争太激烈。咱国内这些车企跟打仗一样此消彼长,价格直接卷到底,大家都知道盈利难、高投入低回报的压力很大。带着这种“内卷式”打法去欧洲,值不值得?欧洲是块蛋糕没错,可消费升级慢,购车市场受政策影响大,搞不好会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光靠性价比,欧洲市场能走多远?这点值得担心。
另一个耐琢磨的细节,德国、法国这些国家,虽然嘴上说支持“绿色新能源”,其实对自家产业的保护依然狠:动不动就讨论加关税,市政车队采购也明里暗里倾向本土品牌。从关税到补贴、再到认证门槛,欧洲套路多着呢,一旦中国品牌威胁到本土企业蛋糕,之后的阻力会只多不少。想靠一波车展一举“占领市场”,不现实,后面还得有相当长时间的持久战。
那是不是说,中国车企出海就没信心了?还真不是。现在全球都在新能源赛道重新洗牌,别的国家车企眼看自己的燃油机优势消失,中国车企靠智能座舱、软件生态和“三电技术”把盘口拉平。以前买车看外观、动力,现在大家讨论更多的是充电便利、续航水平、自动驾驶、高级辅助系统。软件和硬件融合,谁能先做“出色体验+低成本+高可靠”的电动车,谁才是真赢家。
不得不说,中国企业的工程师思维、“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打法,是现在汽车业最稀缺的“扩张力”。国内卷出来的高质量供应链造价和效率,德国人都感叹搞不来。你比如主流国内新能源车,光是零部件集成、算力平台、自动驾驶能力,欧洲不少车厂其实还要赶几年。但“高性价比+新科技”,能不能撬动成熟消费者人群,最后要靠本地化深入。渠道、售后、用户教育缺一不可。
咱中国车这么猛,欧洲能不能反攻?其实德国人也学得又快又狠。宝马、奔驰直接贴上最新概念、最潮设计,刚刚亮相的奔驰GLC EV和宝马iX3,都在强调“这才是原生新时代电动车”。包括大众、奥迪、斯柯达、雷诺全都追着智能化、电动化升级。别小瞧了老牌车企的适应力,造车是个扎根产业链、考验现金流的传统行业,百年积淀不是吹的。现在算是“强强对碰”,拼的不仅是单点技术,更是背后资本、品牌和服务体系。
政策环境也不太给力。欧洲“禁燃令”、“碳中和”,表面上是机会,实际上政策随时变数。前几年说禁燃,现在又有人反悔,怕影响就业、冲击本国工业根基。一旦政局动荡、经济压力变大,小动作就又来了。中国车企在外深耕,政策风险得时刻盯紧。
再说个务实的担忧,中国品牌去欧洲扎根,经销网络、充电体系、售后服务,这些体力活早晚要自己补上。要不然只卖给“尝鲜吃螃蟹”的消费者,市场占有率永远突破不了天花板。你盯着德国市场欧洲最刚需那一批普通老百姓,能不能经受住老头老太的“日久见人心”?售后、口碑、车友会,一件都不能少。过去国产家电、手机、电脑都吃过这亏,车子更是大件,每一步都得自己探路。
除此之外,还真别指望欧美市场能惯着中国公司“野蛮生长”。政策严、法规密,售后服务要形象范本,一点小事故媒体都能炒热半天。耐不住气的、拼不过自己的,很快会被淘汰。未来中国车企想真正成为“主流”,恐怕最后拼的是综合功夫——供应链、服务、体验、品牌、社会责任,啥都不能缺课。
回头想想,从默默无闻到慕尼黑车展成“排面”,中国车企用十五年时间追上了别国百年的差距,是不是太猛了?这中间没捷径,拼的是人设计、人研发、人熬夜。全球化的新局势刚开始,外面机会大,风险也不小。谁能笑到最后,谁就是真正的王者。
总归一句话,不必自嗨也不妄自菲薄。中国车企其实就是各路普通工程师、各路工厂、各路“996们”一茬接一茬的结果。车展风光,背后是数以万计的“无名英雄”在苦干。能不能成为欧洲大街上的“老百姓买车首选”,能不能真正让外国产业链为中国技术定标准,这才是长期之战。慕尼黑的热闹只是一个缩影,这条路还远得很。咱们该自信,但自信不是盲目,接下来要靠实力慢慢熬出来。所谓“闷声发大财”,该我们上台了,也别太张扬,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经事儿。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