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MONA M03,说它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真不算过誉。
遥想当年,小鹏给人的固有印象,那是动辄二三十万的主儿。
忽地,来了个“平价近民”款,直接把身段放下来了。
坦白讲,这车面世,节奏略显仓促。
搁在当下这“卷出银河系”的市场大环境下,未免有些捉襟见肘。
您琢磨,12万的身价,后扭力梁悬架,4米7的车身尺寸,竞品们可不是吃素的,个个摩拳擦掌,等着分羹呢。
眼下,小鹏盘算着改款,把宝押在了精进驾驶辅助系统上。
顶配MAX版本,堆砌雷达、摄像头,再塞进两颗英伟达Orin芯片。
续航小幅提升,添几个新潮配色,换个花式轮毂,后视镜上点缀一抹“蒂芙尼蓝”…… 讲真,这种程度的迭代,在这个动辄升级几十项配置的“军备竞赛”时代,撩拨心弦的能力着实有限。
当然,小鹏或许会打出“降维打击”的价格牌,让那款15万上下的驾驶辅助版本更具诱惑力。
但症结在于,M03的销量担当,还得仰仗中低配车型啊!
中低配要是缺乏竞争力,单靠MAX版本撑门面,恐怕是独木难支。
追忆往昔,M03何以能够一炮而红?
一方面,同价位区间,可选的委实不多;另一方面,小鹏这块金字招牌,自带光环。
那会儿,放眼望去,除了秦L,好像也没谁能正面硬刚。
消费者一看,之前动辄二三十万的小鹏,如今也涉足入门级市场了,自然想一探究竟,尝个鲜。
可今时不同往日, 12万能拿下5米级座驾,这事儿早已街知巷闻,货比三家那是必然操作。
对于这个价位的车,消费者首要考量的,还是那些“硬通货”,譬如尺寸、底盘、价格、基础配置等等。
至于驾驶辅助,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有多少囊中羞涩,预算卡在12万的准车主,愿意额外支出3万,只为一套L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
这都快赶上车价的四分之一了!
更何况,如今驾驶辅助功能日渐普及,不少品牌都将泊车辅助和高速领航作为标配了。
小鹏若想守住这片江山,或许唯有大幅拉低MAX版本的准入门槛这一条路可走。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小鹏真能让MONA M03 MAX卖出“跳楼价”吗?
如果没有这般惊喜,那些身形更魁梧,底盘更扎实的竞争者,会不会取而代之,把M03拍在沙滩上呢?
咱们不妨换个思路,探究一下,为啥大家对车辆空间如此斤斤计较?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生活压力山大,车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有时还得充当临时的“避风港”。
一家老小蜗居在一辆拥挤的小车里,长途跋涉的滋味,着实不好受。
再说说扭力梁悬架,虽然降本增效,但舒适性与独立悬架相比,的确相形见绌。
对于那些追求驾乘质感,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无法回避的痛点。
再说回驾驶辅助。
这玩意儿固然能提升驾驶体验,但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而言,它并非刚需。
他们更看重车辆的实用性、耐用性和经济性。
归根结底,买车是为了解决实际难题,而不是为了追逐那些华而不实的高科技。
而且,当下的消费者也愈发精明,不会轻易被厂商的花式营销所蒙蔽。
他们会仔细研读配置单,反复比对参数,权衡哪款车更能契合自身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如果小鹏M03在尺寸和底盘上没有显著优势,仅仅倚仗驾驶辅助系统,恐怕很难俘获消费者的芳心。
所以说,小鹏此番改款,单单在驾驶辅助上做,恐怕略显单薄。
必须在空间和底盘上痛下决心,才能真正提升M03的硬实力。
毕竟,对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实用至上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