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正紧。重庆会展中心外,热气和机油味一并蒸腾。人群像流动的机油,从各个路口涌进摩博会三号馆。摄像机的长焦镜头扭头搜寻,零零星星地锁定一个方向:张雪在他的展台前。展台四周没有设防,只有一圈目光死死盯着站在新车上的人,或许期望他再讲点什么、再爆点什么大新闻。
假如你站在门口,手里揣着门票和手机,估计也逃不过这个引力场。你会不会好奇,一个修摩托出身的小伙,怎么就变成了摩托圈顶流?你会不会想,倘若自己从螺丝钉做起,换上总经理名片,也能手搓一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中大排摩托——然后用流量点燃行业,又如何?
张雪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每一个环节都带着“证据感”。去年的那封辞职信,简单几行字,却像一颗催化剂,不仅把他的个人标签从“品牌总经理”变成了“梦想家”,更让“张雪”三个字被反复复制粘贴在摩圈自媒体和短视频的热榜。随后,成立个人品牌、首秀亮相、再到全国巡演,张雪几乎凭一己之力,把摩托车的“流量密码”写进了自己的履历表。
本届摩博会,张雪把研发的十多款新车拉到展台,从直列四缸到三缸再到V双缸,型号齐齐摆出——这场景像极了带货直播,只不过货架上装满了加速、扭矩和马力的数据。他是新兴品牌的代言人,也是资本与情怀之间的小丑。你可以说他会炒作,会抓风口,但不能否认,他也的确抓住了成千上万年轻“摩友”的心。
专业视角下,这一切像是一次标准的流量变现案例。一纸辞职信引爆了网络舆情,为之后的品牌独立做足铺垫。个人故事成为核心IP,团队塑造成草台班子的逆袭范本。产品“未必有多天花板”,但人设先赢了——执着、透明、接地气,这些词像标签一样贴在张雪和他的新车上。三年成品牌,两次摩博会大满贯。这速度,在中国摩托车行业只能用“极端”二字形容。
问题是,这种极端可持续吗?
本质上,“张雪神话”是一众配套能力叠加的结果。国内中大排摩托行业的技术瓶颈逐步突破,外加供应链国产化,别人能造,张雪自然也能造。只不过,换成其他人,做出来的车也许只会摆在店里吃灰,张雪能让他们一亮相就有话题、有销量。换句话说,行业同质化严重,“流量”才是决定生死的赛点。
流量的双刃性,同样毋庸置疑。一边是粉丝效应带来忠诚用户和高关注度,让品牌以极快速度走红;另一边,失手翻车、舆论反噬也分分钟可能。有人说“人设即护盾”,但人设又是护盾最脆弱的地方。某国际头部车企折戟,流量反噬得不留余地,何况张雪。动不动粉丝把他捧成宗教教主般的存在,但别忘了,宗教是信仰,不是保修政策,信仰破灭,什么都没了。
在品牌推广上,张雪的“开麦连线”式客户服务,把售后、吐槽、车主教育打包成流量节目。有人直言这其实是行业的双循环——正反馈加速维护口碑,负反馈则轮番上演“塌房砸场”。对于团队而言,这是风险与收益的期权。车友们愿意为理想买单的底层逻辑是哪点?不是发动机,不是配置,还是情怀。
有时候让我觉得滑稽。同行每次遇到张雪展台,嘴上都在挤兑“这搞宣传的动静也太大了吧”“摩托车能有啥新花样”,可等人流挤过去,没一个人舍得不多看几眼,甚至还忍不住做会调查员,研究下谁又在和张雪合影。
说到底,流量红利很美,但花期不长。张雪如果持续活在聚光灯下,就不可避免被放大每一个瑕疵。明星总经理的粉丝经济模式有用,但要做行业版图,终归要靠产品和团队接力。否则流量坍塌那一天,谁接盘?张雪的情怀能不是分分钟被贴上“制造偶像”的标签,然后被反向消费?
职业病又来了,总想看破案一样琢磨套路和后续。一个行业得靠情怀带起来,也只能带一阵。流量从来不分善恶,它只是放大器。张雪用流量让品牌出圈,接下来,怎么把团队和制造实力藏在更深的地方,抵御负面浪潮?这是摩友、业内和他本人必须要做出的专业判断,不是拍脑袋的热血,也不是轻信流量神话的跟风。
本届摩博会张雪展台的喧嚣,不单是制造了热点,更是一面时代镜子:谁靠流量飞起来,谁就有可能被更猛烈的流量裹挟淹没。这东西,真比湿滑赛道还飘忽——稍不留神,油门踩到底,下场也许是甩飞护栏。
张雪机车能否行稳致远?行业还会不会再出第二个“张雪”?当粉丝滤镜破碎,是品牌续命靠产品,还是继续靠人设支撑?这些悬念,未必有人能给你标准答案。悬案总有解答,热潮之外,冷静才是真的必需品。
你怎么看?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