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万选装的碳纤维风道竟是装饰品?"近日,小米SU7 Ultra车主维权群炸开了锅。近400名车主集体要求退车,矛头直指雷军本人——这场因"双风道前舱盖"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演变为小米造车之路上的重大考验。
宣传话术的"文字游戏"陷阱
翻开小米汽车官方宣传资料,"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描述为"增加2个空气动力学风道""内部结构改变,风道导向轮毂散热"。这些充满科技感的术语,让不少车主甘愿多掏4.2万元选装。车主杨雷直言:"双风道挖孔设计是这款车的灵魂所在。"
然而汽车博主的实车拆解却揭开了残酷真相:所谓的风道仅有微小开口,且未连接任何散热系统。华东政法大学翟巍教授指出,这种使用歧义性语言片面介绍产品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广告法》。小米的致歉声明中"信息表达不够清晰"的表述,更暴露了企业在营销话术上的投机心态。
2000元补偿背后的商业逻辑
面对维权,小米给出的解决方案耐人寻味:未交付车辆可改配铝制机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这与4.2万元的选装费用形成鲜明对比,更不必说改配需重新排队30-40周的隐性成本。
这种补偿方案折射出新能源车企的普遍困境:在智能驾驶宣传接连"翻车"后(小米SU7此前就因"智驾"表述改为"辅助驾驶"),企业正在用最低成本处理信任危机。但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的警告值得深思:当负面舆情直指雷军个人IP时,小米的"粉丝经济"模式正在遭遇反噬。
流量时代的诚信悖论
小米汽车曾凭借雷军个人IP和社群化运营快速崛起,1-4月销量突破10万辆。但这次事件暴露出流量经济的另一面:当"为爱发电"的米粉发现热情被辜负,品牌祛魅的速度比建立更快。
雷军此刻面临的关键抉择,不是2000元能否平息众怒,而是如何重新定义小米汽车的品牌基因。工信部专家盘和林的建言一针见血:"造车不能靠噱头,要脚踏实地。"当新能源汽车进入残酷的内卷阶段,唯有技术实力与商业诚信的双重背书,才能让企业穿越周期。
这场风波给所有跨界造车者敲响警钟:在流量与质量的平衡木上,任何取巧都可能付出代价。车主那句"保持真诚"的喊话,何尝不是对整行业的诘问?毕竟,再炫酷的营销话术,也抵不过一个真实的风道来得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