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团队获国际大奖,设计车型量产,德国闪耀全球

最近有这么一件事,听起来可能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在汽车工业的“老家”德国,一个摆满了兰博基尼、法拉利这些顶级跑车的设计博物馆里,一辆由咱们中国湖北工业大学团队设计的、看起来像个精致小货车的电动车,不仅没有被比下去,反而成了全场的焦点。

更厉害的是,这辆车不只是个概念模型,它不仅拿下了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而且已经真真切切地在德国投入量产,开始在欧洲的街道上跑了。

湖北工业大学团队获国际大奖,设计车型量产,德国闪耀全球-有驾

很多人可能都会好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来自中国大学的设计团队,是如何在德国这个汽车强国,办成这件连很多老牌车企都觉得不容易的事呢?

这辆引人注目的小车名叫INTELECTRA,它是一款新能源微出行运输车。

我们先来看看它到底特别在哪里。

当它和那些追求速度与奢华的跑车并排站在一起时,它的画风确实很不一样。

它没有那种流光溢彩的烤漆,也没有夸张的流线型车身,整个车架用的是粗壮的铝合金,轮圈也是高耸的塑料材质,看上去非常朴实,甚至有点像一个大号的乐高玩具。

但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玩具”,它的设计理念恰恰是它最大的亮点。

它的核心是“模块化”,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设计者程文婷副教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组装它“就像拼乐高一样简单”。

这意味着什么呢?

就是这辆车的各个部分,比如车架、电池、电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标准化的模块。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自由组合。

比如,今天你要送的货比较重,那就换上一个大功率的电机和大容量的电池;如果明天只是在小区里送几个快递,那就可以换上小一点的电池,这样更省电也更轻便。

这种“即插即用”的设计,不仅让车主可以灵活应对各种运输需求,也让后期的维修和更换配件变得非常简单,哪里坏了换哪里就行,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

而且,这辆车在实用性上也下足了功夫。

别看它外形小巧,它的最大载重量能达到650公斤,可以轻松装下六个欧洲通用的标准货箱。

湖北工业大学团队获国际大奖,设计车型量产,德国闪耀全球-有驾

在欧洲很多城市,老城区的街道都非常狭窄,传统的大货车根本开不进去,而这种“最后一公里”的货物配送一直是个难题。

INTELECTRA的出现,正好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环保性能,整个车身使用的铝材是百分之百可以回收的,相比传统的燃油货车,它的碳排放量足足减少了60%。

在如今全球都提倡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设计无疑是极具竞争力的。

所以,当这样一款既实用又环保,还充满创新巧思的产品摆在德国红点奖的评委面前时,它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大奖,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当然,一个好的设计从图纸变成现实的产品,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还是要在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实现量产。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

2024年春节刚过,在国内苏州工厂生产的第一批样车就遇到了大麻烦。

德国方面在检测时发现,样车的轮轴存在偏差。

这个问题在普通人看来可能没什么,但在德国的工业标准里,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意味着整批样车都可能被退回,前期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危机,远隔七千多公里的中德团队立刻行动起来。

由于时差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他们只能通过视频会议来解决问题。

在短短的时间里,双方召开了七十多次越洋会议。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中国的团队经常是在深夜里和德国的同事们一起对着屏幕上的数据和图纸反复研究、讨论。

最终,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被提了出来,他们称之为“校准棒质检法”。

湖北工业大学团队获国际大奖,设计车型量产,德国闪耀全球-有驾

团队专门设计制造了一根特制的金属棒,这根棒子可以一次性地穿过四个轮轴孔。

只要这根金属棒能够顺畅地通过,就说明这四个孔是绝对平行的,精度完全符合标准。

这个方法听起来简单,却非常巧妙和高效地解决了高精度检测的难题。

现在,每一辆车在出厂前,工厂都会用这个方法录制一段质检视频发给德国客户确认。

据说,当德国的专家第一次看到这个视频时,激动地一连说了三个“super”,也就是“超级棒”的意思。

这个小小的创新,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危机,也让德国合作伙伴对中国团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刮目相看。

那么,为什么湖北工业大学的这个团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

这背后其实离不开学校在产学研合作体制上的创新。

团队的负责人程文婷教授曾在德国著名的魏玛包豪斯大学深造,这所学校有一种独特的“双导师制”让她深受启发。

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有教授指导理论知识,同时还有一位来自企业的导师来指导实践。

这种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从一开始就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和产业的实际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回国后,程文婷教授在湖北工业大学的支持下,也把这种理念运用到了实践中,成立了中德工业设计创新研究院。

这个研究院打破了过去大学和企业合作的传统模式,不再是企业出钱、学校出力的简单关系,而是让企业深度参与到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

企业会把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难题,直接作为项目课题带到课堂上,学生们就在老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为解决这些真实的问题而学习和设计。

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毕业设计就不再是展览柜里的模型,而是很有可能直接被企业采纳并投入生产的“准商品”。

INTELECTRA这个项目,正是在这样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下诞生的。

这个研究院就像一个桥梁,一头连接着德国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教育资源,另一头连接着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这种结合最终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这次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奖项、一款产品的胜利,它更是一个信号,表明了中国的设计和创新能力正在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中国的大学也正在探索出一条能将学术研究与市场应用更紧密结合的有效路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