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斌神”的称呼重新刷屏汽车圈,当全新ES8和L90的锁单量让行业惊叹“比预期还好”,蔚来这家曾在质疑声中跌跌撞撞的新势力,终于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模样。不再是当年那个横冲直撞的“愣头青”,这个走过十年的品牌,正用“以终为始”的长期主义重塑内核——在技术路线上“一根筋”坚守,在产品布局上“稳扎稳打”深耕,在用户价值上“精准捕捉”进化。当爆单的喧嚣褪去,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蔚来如何在泥泞的商业马拉松里,跑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一、技术路线:最难的路,通向最宽的护城河
“做企业是无尽的马拉松,泥泞路上的马拉松,没有终点。”李斌的这句话,道破了蔚来十年沉浮的底层逻辑。当外界纠结于其持续亏损的财务报表时,这家企业始终攥着一张“王牌”——技术路线的战略定力。
在新势力扎堆押注超快充的2020年代初,蔚来却选择了一条“反直觉”的路:不把宝全压在某一种补能方式上,而是构建“可充可换可升级”的全场景能源体系。这在当时看来像个“异类”——超快充只需要建桩,换电却要投入重资产建电站、储备电池、打通调度系统;可升级更是“吃力不讨好”,意味着要为老用户的电池迭代持续投入。但如今回头看,这条“最难的路”,恰恰成了蔚来最宽的护城河。
为什么?因为能源补能从不是单一场景的“赌局”。城市用户可能需要快充的便捷,长途出行的家庭需要换电的效率,偏远地区的车主需要充电的覆盖,而技术迭代又要求电池具备“升级可能性”。当多数品牌困在“超快充只能解决部分场景”的局限里时,蔚来的体系早已实现“全场景覆盖”:截至2025年Q3,其换电站突破6000座,3分钟极速换电覆盖95%高速路网;充电桩超20万根,接入第三方充电桩超500万根;电池租用服务(BaaS)让用户轻松升级电池包,老车续航“秒变新款”。这种“充电+换电+升级”的组合拳,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未来能源生态的终极预判——补能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全场景满足”的必然。
更关键的是,这条技术路线几乎“不可复制”。换电站的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土地资源和时间沉淀,电池标准的统一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可升级体系需要从研发端就植入“迭代基因”。当其他品牌现在想回头补“换电课”时,蔚来已经用十年时间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国的补能网络——这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时代,苹果用App Store构建生态壁垒,后来者再想搭建类似体系,成本早已翻了十倍。
李斌说:“大家愿意支持蔚来,是因为我们以终为始做终局的东西,没在技术路线上分心。”这种“不分心”,本质是对行业规律的敬畏:汽车产业的竞争,从来不是单点技术的“灵光一闪”,而是底层路线的“战略长跑”。当多数品牌还在为短期销量调整技术方向时,蔚来早已把“可充可换可升级”刻进了企业基因——这不是固执,而是对用户全场景需求的长期承诺。
二、产品规划:三品牌战略,亏损背后的“反常识”布局
“如果回到一年前,大家还有很多质疑;今天觉得整个战略选择坚持下来是对的。”李斌口中的“战略选择”,正是蔚来争议最大的“三品牌布局”:高端市场的蔚来、主流家庭的乐道、下沉市场的萤火虫。当外界把“亏损”等同于“战略失误”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布局,恰恰是蔚来穿越周期的“生存密码”。
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一款爆品通吃”的游戏。从BBA到丰田,几乎所有成功车企都在用多品牌覆盖不同用户群——既避免内部同质化竞争,又能最大化市场份额。但新势力早期普遍陷入“单品牌依赖症”:要么困在高端市场“小而美”,要么冲进主流市场“价格战”。蔚来的三品牌战略,本质是用“反常识”的短期投入,换长期的市场主动权。
以乐道品牌为例,这个面向家庭用户的“主流牌”,从诞生起就被质疑“稀释蔚来高端调性”。但事实是,中国家庭用户市场容量是高端市场的5倍以上,若不提前布局,迟早会被传统车企“包饺子”。乐道的推出,不是“降维”,而是“补位”——用蔚来的技术共享(如换电体系、智能驾驶),搭配更亲民的价格,让普通家庭也能触达“高端体验”。这种“技术下放+场景定制”的逻辑,正在被市场验证:乐道首款车型上市半年,月交付稳定破万,成为新势力主流市场的“黑马”。
至于被诟病的“亏损”,本质是“战略投资”与“短期成本”的时间差。三品牌需要独立的研发团队、差异化的供应链、针对性的渠道建设——这些投入不可能立刻转化为利润,但却是“覆盖全用户群”的必要成本。就像丰田当年为混动技术投入百亿研发,初期也被嘲笑“浪费钱”,最终却靠技术壁垒垄断全球混动市场。蔚来的亏损,不是“烧钱”,而是为十年后的市场份额“预付定金”。
更重要的是,三品牌共享底层技术(如全域自研的电池、电机、电控),能大幅降低边际成本。当乐道和萤火虫的销量起来后,研发费用、供应链成本可以被多品牌分摊,反而会让整体利润率提升。这种“技术复用+场景定制”的模式,正在改写新势力的“盈利公式”——不再靠单品牌“高价高毛利”,而是靠多品牌“规模降本+体验溢价”。
三、产品定义:从“技术炫技”到“用户能摸到的价值”
“我们在产品定义上有很多经验教训,需要持续进步。”李斌的坦诚,揭开了蔚来产品进化的关键:从“工程师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身。过去,蔚来的产品总带着“技术过剩”的影子——有些配置很先进,用户却“用不上”;现在,它学会了让用户“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价值。
全新ES8的爆火,正是这种转变的缩影。这款车没有堆砌“参数表上的黑科技”,而是把功夫下在“用户每天都接触的细节”:第二排座椅的“零重力”角度反复调校,让长途乘坐不再腰酸;后备箱的“感应开启+分区收纳”,精准戳中家庭用户“搬婴儿车、放行李箱”的痛点;甚至连方向盘的握感,都根据中国用户的手掌尺寸重新设计。这些“高感知价值”,看似是“小改进”,实则是“大思维”——用户买的不是“技术参数”,而是“日常体验”。
ET9的“行政旗舰革命”,则进一步把“用户感知”推向极致。传统行政车总把“后排尊贵”当唯一标准,可ET9却问了个“反常识”问题:“老板就不想开车吗?”于是,它在后排配备“头等舱座椅”的同时,把驾驶位打造成“移动办公室”——方向盘集成触控屏,语音助手支持“会议纪要实时生成”,悬挂系统过滤90%路面颠簸。这种“坐得舒服,开得更爽”的双重体验,让不少习惯“专职司机”的老板,重新找回了驾驶的乐趣。正如李斌所说:“行政旗舰不该只是‘坐’的,还得是‘用’的、‘玩’的。”
这种产品定义的进化,背后是蔚来对“用户价值”的重新理解:不是“我有什么技术,就给用户什么配置”,而是“用户需要什么,我就用技术实现什么”。从“技术驱动”到“场景驱动”,蔚来终于摸到了产品爆单的“密码”——用户从不为“先进”买单,只为“有用”付费。
四、行业清醒剂:不玩数字游戏,泥泞马拉松比的是“日复一日的精进”
当“锁单量破万”“大订数过亿”成为汽车圈的“流量密码”,蔚来却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锁单比例不会说,我们没参与‘订单通胀’。”这种“不合群”的清醒,恰恰是这家企业最珍贵的品质。
汽车行业太容易陷入“数字焦虑”:为了股价好看,虚报订单;为了销量排名,压库经销商;为了声量出圈,制造“伪需求”。但蔚来的逻辑是:“锁单是开始,交付才是结果。”过度曝光锁单量,不仅会误导供应链(比如盲目扩产导致库存积压),更会透支用户信任(比如承诺“月交付破万”却迟迟兑现不了)。这种“不玩数字游戏”的态度,看似“吃亏”,实则是对“产销平衡”的敬畏——汽车不是快消品,供应链、生产、交付是环环相扣的体系,任何一环掉链子,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更难得的是,蔚来没有被“爆单”冲昏头脑。当被问“如何持续领先”时,李斌的回答很清醒:“交替领先是常态,汽车行业是‘无短板竞争’。”这种认知,戳破了新势力的“爆款依赖症”——靠一款车赢一次不难,难的是靠体系能力赢十年。丰田为什么能称霸全球?不是靠“某款车封神”,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精进”:发动机热效率每年提升0.5%,供应链响应速度每月优化1%,成本控制每天抠1块钱。这种“笨功夫”,恰恰是新势力最缺的。
蔚来正在学这种“笨功夫”。它不再追求“一招制敌”的大招,而是在每个环节“磨细节”:换电站的调度效率提升10%,让用户少等5分钟;电池成本每年降5%,让产品更有价格竞争力;智能驾驶的场景覆盖增加20%,让雨天、夜间也能安全脱手。这些“看不见的进步”,比“锁单量破万”的数字更有价值——因为商业马拉松里,比的不是谁起跑快,而是谁能一直跑下去。
结语:长期主义,新势力的“成人礼”
从“斌哥”到“斌神”,称呼的变化背后,是蔚来从“激进者”到“成熟者”的蜕变。这家企业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某次爆单的狂欢,而是在质疑声中“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技术路线上“一根筋”坚守,产品布局上“稳扎稳打”深耕,用户价值上“精准捕捉”进化,竞争态度上“清醒克制”前行。
汽车行业的变革,从来不是“颠覆式创新”的一蹴而就,而是“渐进式进化”的日积月累。当多数新势力还在为短期销量焦虑时,蔚来已经懂得:商业的本质不是“打败对手”,而是“创造价值”;成功的关键不是“跑得有多快”,而是“走得有多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