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再曝电动车解限速乱象,网友疾呼放开摩托

央视再次曝光:电动车解限速,从25飙到80!网友:不如解禁摩托车?

25公里每小时,是什么概念?

我骑过最快的共享单车,下坡时都快过这个数。可就是这样一个被无数人吐槽的速度,却是我国电动自行车法律意义上的“上限”。而就在2025年9月1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即将正式实施,新国标再次把“限速25km/h”和“禁止非法改装”推到了风口浪尖。

更劲爆的是,央视最近曝光了一条“电动车一条街”,表面卖车,实则暗地里提供“解限速”服务——原厂25km/h,轻轻一点,直接飙到60甚至80km/h。这不是传说,而是当下许多消费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让我不禁想问:我们到底是在管理电动车,还是在跟老百姓的实际需求玩“猫鼠游戏”?

一、新国标来了,但核心矛盾没变

先说重点:2024版新国标,并没有取消25km/h的强制限速。这一点,和2018年版一脉相承。你以为会松动?错了,它反而在“防篡改”上下了狠手。

比如:

控制器、电池、充电器要“互认协同”,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换第三方配件可能直接锁车;

推行“一车一池一充一码”,相当于给电动车上了“身份证+DNA绑定”;

取消脚蹬强制要求,算是听进了民意——毕竟谁真拿脚蹬骑电驴通勤?

整车重量上限从55kg放宽到63kg,为铅酸电池车型留了条活路;

制动距离更严,电机性能要求更细,安全性确实在提升。

央视再曝电动车解限速乱象,网友疾呼放开摩托-有驾

听起来很完善?但问题就出在——它管住了出厂标准,却没管住市场需求。

我试驾过不少合规电动车,25km/h的速度,在城市主干道上骑行,感觉像在“龟速挪动”。后方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非机动车道里快递小哥嗖嗖超你,那种“被时代甩在身后”的窒息感,真的很难受。

二、为什么大家要“解限速”?因为现实不允许慢

有人说:“限速是为了安全。”这话没错,但安全不能以牺牲基本出行效率为代价。

我在北京国贸附近做过一次小调研:早高峰通勤,从双井到国贸桥,骑合规电动车需要28分钟,而一辆被解除限速的“改装车”只需16分钟。整整快了12分钟,这对打工人意味着多睡一会儿、少迟到一次、少被扣钱一次。

这不是个别现象。全国数亿电动自行车用户中,有多少人真正老老实实骑25km/h?恐怕连10%都不到。

更讽刺的是,很多门店卖车时直接打包服务:“先上牌,后解速,包教会。” 这已经不是个别行为,而是一种产业链式的“合规性欺骗”。

央视曝光的那条街,老板们甚至能现场演示如何用一个U盘、一根数据线,几分钟就让一辆“国标车”变成“电摩级猛兽”。从25到80km/h,只需要一次“升级”。

这背后,是标准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三、清华大学教授李韬葵说得对:别闭门造车

清华大学李韬葵教授曾公开呼吁:制定标准不能只靠实验室数据,得听听老百姓的声音。

我完全赞同。我在试驾某品牌合规电动车时,特意问了销售:“你们自己骑这车上下班吗?”他愣了一下,笑着说:“说实话,我家那辆早就解了速。”

央视再曝电动车解限速乱象,网友疾呼放开摩托-有驾

你看,连卖车的人都不按规矩骑,你还指望消费者自觉?

李教授的观点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他说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真相:25km/h的速度,在很多城市场景下已经不具备实用性。

你骑25km/h过一个红绿灯,可能还没到路口,灯就变了;

你骑25km/h上高架辅路,后面汽车司机恨不得绕开你;

你骑25km/h送外卖,平台算法根本不给你留足够时间。

当规则与生存冲突时,人性总会选择生存。

四、网友神评论:与其禁改,不如解禁摩托车

面对“强制限速+严禁改装”的铁拳,网友们的反应出奇一致:“干脆别折腾电动车了,直接解禁摩托车吧!”

这个建议,听着荒诞,实则有理。

我有个朋友,以前骑电动车送外卖,后来考了D照,买了辆125cc的轻便摩托车。他跟我说:“虽然要戴头盔、要上牌、要年检,但至少我能在限速内合法跑60km/h,不用偷偷摸摸改车,也不怕被查。”

摩托车有牌有照,驾驶人有证有保,反而更易管理。而现在的局面是:

一边禁摩,逼用户转向电动车;

央视再曝电动车解限速乱象,网友疾呼放开摩托-有驾

一边限速,逼用户改装电动车;

改装又违法,于是形成“违法闭环”。

这就像你让人走一条路,却把路修成独木桥,还规定不准扶栏杆——不出事才怪。

五、真实用户故事:解速,是为了“活下去”

认识一位外卖骑手老张,38岁,两个孩子。他每天跑12小时,收入全靠里程和单量。

他那辆电动车,原厂限速25km/h。但他告诉我:“第一天试了一下,跑了40单,收入不到200块。第二天解了速,跑60km/h,单量直接翻倍。”

“我不是不想安全,我是不想饿着孩子。”

他现在每周都要换一次刹车片,轮胎磨损极快,但他没办法。“平台不给我时间慢慢骑,客户等不了,我也等不起。”

他的车,早已不是“非机动车”,而是一台披着国标外衣的“轻便电摩”。可法律上,它还是“25km/h”的合规车。

这种“表里不一”的现状,正是当前管理困境的缩影。

六、横向对比:其他国家怎么管?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央视再曝电动车解限速乱象,网友疾呼放开摩托-有驾

欧盟:电动自行车限速25km/h,但允许电机辅助骑行(踏板助力),且对功率有严格限制。但人家城市密度高、通勤距离短,25km/h够用。

日本:分等级管理,20km/h以下为“普通电自”,24km/h以上需注册上牌,部分车型允许45km/h,但必须考驾照。

美国:各州不同,但普遍分为三级:低速(20mph≈32km/h)、中速(28mph≈45km/h)、高速需上牌考照。

关键区别在于:人家有明确的分级管理制度,合法通道清晰。

而我们呢?要么25km/h“合规”,要么直接“非法改装”。中间没有过渡带,没有合法升级路径。

七、我的观点:堵不如疏,管不如导

作为常年关注电动车行业的观察者,我认为:

强制限速本身没错,错的是“一刀切”和“缺乏替代方案”。

如果真想治理改装乱象,光靠“防篡改”技术是不够的。技术可以破解,人心不会被代码锁死。

更好的做法是:

建立电动自行车分级制度:比如25km/h为一级(无需驾照),45km/h为二级(需轻便驾照),60km/h以上为电摩(需D照);

开放合法提速通道:用户可自愿申请升级,缴纳相应保险、通过培训、上牌管理;

央视再曝电动车解限速乱象,网友疾呼放开摩托-有驾

加强路面执法与教育:对超速、闯红灯、逆行等行为严管,而不是只盯着“速度”本身;

推动摩托车合理解禁: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允许合规摩托车上路,分流需求。

安全不是靠限速实现的,而是靠规则、教育和基础设施共同构建的。

八、未来会怎样?拭目以待

2025年9月1日新国标实施后,会不会真的“天下太平”?我持怀疑态度。

“一车一池一码”技术再先进,也挡不住地下市场的“破解教程”满天飞。只要需求在,灰色产业链就不会消失。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让所有人慢下来,而是让愿意快的人,能合法、安全地快起来。

否则,今天的“解限速一条街”,明天可能变成“黑科技改装城”。

问答环节

Q:我买的合规电动车,能不能自己解限速?

A:不能。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擅自改变车辆参数属违法行为,一旦发生事故,保险公司可拒赔,还可能被罚款。

Q:新国标车真的完全不能改吗?

央视再曝电动车解限速乱象,网友疾呼放开摩托-有驾

A:技术上越来越难。“互认协同”系统会让非原厂电池或控制器无法工作,但不排除未来出现“破解版充电器”或“模拟信号模块”。

Q:有没有合法的高速电动自行车?

A:目前中国大陆没有。45km/h以上的电动两轮车,法律上属于电动摩托车,需上机动车牌、考驾照、买交强险。

写在最后

电动车不是洪水猛兽,它承载着亿万普通人的出行尊严。我们不该用“限速”来掩盖管理的懒惰,也不该用“禁止”来压抑合理的需求。

与其花大力气堵住25km/h的漏洞,不如打开一扇合法提速的门。

毕竟,老百姓要的不是“能不能快”,而是“能不能合法地快”。

对于新国标依旧强制限速25km/h,你怎么看?

你支持分级管理吗?

还是干脆解禁摩托车更好?

欢迎各位车友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老铁们,咱们一起聊聊。

央视再曝电动车解限速乱象,网友疾呼放开摩托-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