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六万余金,便可拥趸一辆比亚迪秦PLUS DM-i,委实令人咋舌。
想当年,合资车企尚且自诩圭臬,如今却遭此釜底抽薪,莫非燃油车终将式微?
往昔,提及座驾,无外乎卡罗拉、轩逸、朗逸等老生常谈。
彼时,皮实耐用、锱铢必较的油耗,几成其唯一可取之处。
时过境迁,再观今朝,区区六万余的秦PLUS DM-i,其燃耗更胜一筹,动力有过之而无不及,配置亦俯拾皆是,昔日荣光又将何以为继?
或有人云,合资车底盘功底深厚,驾驭感稳如磐石。
此言不虚,然君须知,今时比亚迪亦非吴下阿蒙。
DM-i系统,旨在令君体验电车之迅捷,起步如箭,加速如丝,且燃油经济性亦臻于化境。
往昔,混动车型予人以“省油而乏力”之感,如今比亚迪则断言,混动亦可劲拔。
七秒余的百公里加速,于此价位,堪称鸿鹄之志。
抑或有人喟叹,比亚迪乃以堆砌物料方能压低价位,成本管控定然捉襟见肘。
此言虽有偏颇,亦不无道理。
诚然,比亚迪于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自给自足,以求降本增效。
然君亦不可否认,其于设计、用料方面亦殚精竭虑。
俯瞰秦PLUS DM-i之外观,贯穿式尾灯,硕大格栅,内饰之软质包裹,旋转巨屏,凡此种种,皆为同侪翘楚。
忆昔年,有友执意购入合资车,固执己见,谓国产车不堪大用。
然数载光阴荏苒,小恙频发,油耗亦居高不下。
及至易车比亚迪,顿觉醍醐灌顶。
彼时,总觉合资车傍身,颜面倍增,如今方知,节约开支方为王道。
岂止于省钱乎?
恐远不止于此。
比亚迪之崛起,实乃中国汽车工业进步之缩影。
往昔,吾辈仅能仰赖引进技术、临摹设计,如今吾辈已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有设计语言。
此种进步,非仅体现在比亚迪身上,亦体现在其他中国品牌身上。
营运车辆驾驶员向鄙人透露,现如今,十之八九皆为比亚迪。
缘何?
盖因省钱也!
一日奔波下来,可节省数十元。
且,比亚迪之电池技术亦久经考验,行驶十几二十万公里,几无问题。
此皆为实战经验,胜过任何天花乱坠之广告。
与坊间认知相悖,众人咸谓合资车质量上乘,然事实上,现如今诸多合资车皆于国内生产,所用亦为国内零部件。
且,为求降本,部分合资车甚至暗度陈仓,偷工减料。
故而,若论质量,国产车未必逊于合资车。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汽车与“颜面”、“品牌”联系在一起时,是否忽略了汽车之本质?
汽车归根结底,仅为代步工具。
能满足基本需求,节约开支且易于使用,方为重中之重。
比亚迪秦PLUS DM-i之问世,非仅为增添一性价比较高之选项,更为重要的是,其打破了合资燃油车于A级车市场之垄断地位。
其令消费者意识到,原来区区六万余,亦可购入如此良驹。
故而,合资燃油车尚能支撑几何?
此恐为一难以作答之问题。
然可断言的是,若其仍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则为市场所淘汰,亦不过时间问题。
如今回首望去,比亚迪之崛起,实乃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一隅。
吾辈不再满足于生产低端产品,吾辈开始追求技术创新,追求品质提升。
此种转变,非仅将影响汽车行业,亦将波及其他行业。
末了,仍欲赘言一句,购车一事,切勿为品牌所累。
多看多试,择最适合己身者,方为上策。
须知,车乃代步之用,而非炫耀之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