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后,一场关乎生死的效率革命悄然启动。
李斌的办公桌上,44万的年销量目标被红笔圈出了一道极为显眼的弧线——上半年11.4万辆的交付成绩单,这意味着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但任务仅仅完成了26%。
但这位蔚来掌舵人依然对投资人强调“充满信心”。一边是30.6%的同比增长、乐道和萤火虫品牌创纪录的月交付量;
另一边却是目标缺口高达30万辆,资本市场则冷眼旁观。在这冰火交织之间,蔚来的底牌以及困局都同样地鲜明。
一、销量狂欢下的暗礁:增长质量比增速更重要
“多品牌陷阱”初显:
蔚来、乐道、萤火虫这三个品牌,上半年一共交付了11.6万辆汽车。从表面来看规模相当之大;但倘若深入剖析它们的内部构造:
蔚来主品牌占比71%(8.28万辆),但30万以上车型仅7600辆,不足总量7%;
乐道L60单兵突进贡献3.38万辆,却被曝未达盈亏平衡点;
萤火虫6816辆的成绩,在10万级市场几无存在感。
亏损换市场的代价:
一季度净亏67.5亿单台车亏损近6万元——这意味着,每卖一辆ET5,就如同白送两部iPhone16Pro。
研发费用畸高(每辆车达5.87万元,是理想的2.6倍),换电网络等基建将利润吞噬,这使得“高端”这个标签变得极为沉重。
政策紧箍咒突至:
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规范新能源汽车非理性竞争”,以及“成本调查、价格监测”等措辞直指向了行业的价格战。
对于依赖终端优惠的蔚来(在ES8的部分车型上降幅超过10万),这简直就像是从根本上断绝了其赖以生存的源泉,这无异于釜底抽薪。
二、2025生死时速:三张牌定胜负
乐道L90的背水一战
李斌将宝押在9月交付的乐道L90,这款中大型纯电SUV祭出两招杀器:
空间魔术:前备箱240L+三排真VIP座舱,实测塞进6个登机箱仍有余裕
成本屠刀:BAAS方案下17.98万开走(同级理想L8超30万),换电3分钟补能戳中家庭用户焦虑
组织刮骨疗毒
年初推行的CBU(基本经营单元)机制开始见效:
研发费用Q2缩减15%,目标年底砍至单季25亿
乐道销售团队精简40%反致销量涨40%,证明过去人海战术存在冗余
技术库存变现
12项全栈技术进入收获期:
900V平台压降能耗,L90百公里电耗仅13.7度
49合1ITM模块省出座舱空间,第三排腿部达82cm
十年研发积淀能否转化为用户体验,成败在此一役。
三、盈利迷思:卖车不如卖生活方式
蔚来用户运营曾是行业教科书:
极致服务:剐蹭秒响应的服务群、忘关窗APP提醒,塑造“汽车界海底捞”口碑
社区裂变:老车主推荐购车率达52%,远超行业平均
但美好体验需要真金白银来支撑。2024年蔚来每辆车的销售管理费用达到7.1万元,这就相当于给每位车主配备了一位终身私人管家,不过这也让财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真正的颠覆性命题浮现:当特斯拉靠FSD订阅以赚钱,理想靠增程来将成本摊薄之时,蔚来“服务溢价”模型是否还能跑通?答案藏在李斌的取舍当中:乐道L90舍弃了,那极为昂贵的人工智能助手NOMI,转而采用普通的语音系统;萤火虫被取消了,上门取送车的服务也不再提供。在用户体验与财务健康的平衡木之上,蔚来正重新校准着自身的脚步。
🔋此刻的蔚来就如同一位在驾车时同时踩踏油门与刹车的车手:上半年114150辆的交付成绩创造出了新的高度,不过却被那44万辆目标的阴影所笼罩着
乐道L60冲量取得了成功,不过却遭到了质疑,被认为在蚕食蔚来的主品牌;用户生态的护城河十分深厚,可是却备受诟病,被指责拖累了盈利。
当李斌将L90称作“家庭出行的终极解决方案”时他所赌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实力,更是中国家庭甘愿为“精致且实用的主义”而买单的消费理念。
最后一问:你看好“砍成本不砍体验”的乐道L90带蔚来冲出重围吗?评论区聊聊你的购车选择!(本文数据来源:蔚来财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公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