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玩”出新花样
最近,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说要搞汽车以旧换新,让想换车的人更方便,还要在一些地方试试汽车流通消费的新办法。这个计划除了鼓励地方在新车买卖、二手车交易、报废车处理以及汽车周边服务上做创新,还提到可以支持发展汽车改装、房车露营、老款经典车这些汽车相关的产业。这样做不仅能推动汽车运动和汽车文化,还能把汽车消费的链条拉得更长。
这消息刚出来,就有不少人好奇了。我的一些朋友也特别兴奋,比如经营一个集全地形车、摩托车、汽车越野场地,还有餐饮美食的户外基地的老板,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像找到了春天的感觉。那么,汽车改装、房车露营和经典老车会不会成为新的热门行业呢?
房车占比仅0.09%的背后
几年前,有机构提议推广旅居车文化,但房车营地的经营情况大多不太理想。不用多说原因,看看这两组数据就明白了。
到2024年,国内房车的数量大约有32万辆。而汽车的总数则达到了约3.53亿辆。也就是说,房车在整个汽车中的占比只有0.09%。换句话说,在路上很少能看到一辆房车。
房车虽热但并不火爆
全国的城市加起来一共有700多座,但平均每座城市里的房车数量还不到457辆。这里面呢,还包含拖挂式的(也就是没动力的那种)房车。你要是想找到这种房车,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郊外那些免费的公共停车场,因为好多无动力房车平时都没人用,就在那儿闲着。
至于那种自己能开的房车,虽然数量比例不一样,但它们闲置的时间也比实际用的时间长得多。为啥呢?因为这类车油耗特别高,跑一百公里可能得烧二十多升油,有的甚至超过三十升!再加上车身大,开车不太方便,所以很多时候也是停着不用。
既然这样的房车数量少、用的人也不多,再去建一个房车营地的话,是不是应该好好想想值不值得呢?这个结论其实挺容易得出的。
为何中国没能形成自己的汽车改装文化?
汽车和摩托车改装其实是一种文化,就像美国的DUB文化、日本的VIP/JMD文化,这些都很受咱们国内车友的喜爱。但为啥这么多年了,咱们本土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改装文化呢?
说白了,就是因为国内对机动车改装管得太严了。能改的地方特别少,而且还有好多条条框框。
比如,轮毂和轮胎可以改,但大小和型号不能变;动力可以调,但发动机之类的硬件不能动;变速器参数能调整,但不能把两驱改成四驱;车身颜色能换,防撞件能装,但多装一个灯都不行。
总之,能玩的空间太少了,自然就很难发展出属于咱们自己的改装文化了。
汽车改装市场为何规模不大
汽车改装市场不大,主要因为大家改来改去也就是换点贴纸、装个踏板。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改装,像改发动机、调悬架、换轮胎这些,需要花不少钱,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还有一些贵得离谱的配件,比如射灯、车顶平台、尾门扩展架,还有拖车钩之类的,也不是普通车主会考虑的东西。所以,这个市场的规模一直起不来。
经典车发展需自主品牌发力
传统经典车的发展方向目前还不太明确。虽然最近有消息说会引进一些国外的经典老车,还鼓励打造汽车文化,但要真正形成汽车文化,还得靠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和车型。现在汽车年检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很多老车在每年一次的检测中可能会因为不合格而被强制报废。如果连续三次都通不过年检,那这些车就只能报废了。所以想保留这些经典老车,还是有点技术上的挑战的。
汽车后市场消费潜力不及预期
旅居车的市场本身就比较小,所以围绕它的后续市场也不会太大。
汽车和摩托车改装市场本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严格的改装规定限制了这个行业的潜力。
传统经典车文化面临的困境跟改装行业差不多。
因此,汽车后市场能挖掘的空间其实很有限,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房车营地、户外营地以及改装厂日子不好过的原因。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完全解决不了。只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就能改善。比如,适当放松汽车和摩托车的改装限制,同时加大对违规使用改装车的惩罚力度;对于传统经典车文化的发展,只需要调整一下车辆检测的标准就行。
至于旅居车嘛,真的没什么太大的前景。大多数国人的想法还是比较传统的,觉得还是“真房子+真汽车”更靠谱。而且那些专门用来玩乐的房车制造成本太高了,价格超出了普通购车人群的承受范围。所以,房车就让它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吧,不用太费力去研究它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