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60天内支付!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集体宣布。
这事儿,乍一听不像新车发布,更像是财务部的内部通知。但老铁们,别小看这“60天账期”四个字,它背后藏着的,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生态正在悄悄翻篇的大动作。 广汽、一汽、东风、赛力斯,几家响当当的车企几乎在同一时间拍板:从今往后,供应商的钱,60天内必须到账。这可不是简单的付款提速,而是整个产业链“呼吸节奏”的一次重构。
我跑汽车圈这些年,见过车企为拼销量打价格战,也见过为抢芯片连夜蹲厂,但像这次,几家巨头齐刷刷在“账期”上表态,还是头一回。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账期60天,对车企来说意味着什么?
先说个扎心的现实:过去,部分车企的账期能拖到160天甚至更长。什么概念?你三月交了货,等到九月才拿到钱。这期间,原材料要买、工人工资要发、厂房租金要交,供应商只能自己垫着。现金流就像人的呼吸,喘不上来,企业就得“窒息”。
我认识一家做车载屏幕的供应商老板,前年就跟我吐槽:“我们给某大厂供货,一年流水十几个亿,账期180天,结果自己还得去银行贷款发工资,利润全贴给利息了。” 这种“大鱼吃小鱼”的生态,最终伤害的是谁?是创新。小企业没钱搞研发,只能做低端代工;大企业看似占了便宜,实则供应链越来越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断链。
现在,广汽、一汽、东风这些“链长”企业带头把账期压到60天以内,等于给整个产业链做了一次“减压疏通”。东风汽车明确说了,这是响应《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一汽则用数字化手段监控全流程,确保不拖欠;广汽强调“高安全、高品质的基础是健康的供应链”——这些话,听着官方,但句句戳中痛点。
赛力斯:60天账期,早就这么干了
有意思的是,赛力斯在这事儿上没“宣布”,而是直接说:“我们一直就这么做的。” 这话听着低调,其实挺硬气。正常货款账期60天,说白了就是“说到做到”。在行业普遍“拖字诀”的环境下,能坚持按时付款,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
我去年试驾过赛力斯SF5,当时就觉得这车的底盘调校和电控逻辑特别“整”,不像东拼西凑的产物。现在回头看,或许正因为他们和供应商的关系更稳定,合作更深,才能把三电系统、底盘、智能座舱这些模块整合得这么顺。供应链的“稳”,最终会体现在产品的“顺”上。
赛力斯还提到“产品集成化、智造集聚化”,这背后,其实是对供应链深度协同的要求。你想想,如果每家供应商都焦头烂额地应付回款,哪有心思跟你一起搞联合开发?而账期稳定了,大家才能坐下来,一起琢磨怎么把电机效率再提2%,怎么把车机反应速度再快0.1秒。
比亚迪、吉利、长城:谁在拖后腿?
当然,不是所有车企都跟上了节奏。比亚迪董秘李黔就直接“开炮”:我们账期不长,很多友商超过200天。他还点名了几个兄弟:吉利127天,长城163天,上汽164天。
这话一出,舆论哗然。但细想也不奇怪,比亚迪这几年猛增产能,供应商体系高度集中,单家采购量大,议价能力强,自然能要求更短的账期。而传统大厂体系庞杂,审批流程长,数字化程度不够,想“提速”没那么容易。
但这能成为拖延的理由吗?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已经划了红线:大型企业,交付之日起60日内必须付款。 违规的,财政支持、项目审批都要受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可以预见,未来几个月,会有更多车企跟进“60天承诺”。
供应商活了,车才能更“聪明”
账期缩短,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供应商,但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消费者。为什么?
我举个例子。北京四维图新,给宝马、丰田、比亚迪、小鹏都供高精地图和车联网方案。但因为车企降价内卷,竞争加剧,他们2024年亏了9.7个亿。一个连年亏损的供应商,拿什么投入研发?拿什么保证服务质量?
你想啊,如果地图更新慢了,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就可能“眼花”;如果车联网服务器不稳定,你的远程控车、OTA升级就可能卡壳。这些看似“软件问题”,根子可能在“资金链”上。
当供应商喘过气来,他们才有能力去做那些“烧钱”的创新:比如更精准的毫米波雷达算法,更人性化的语音交互逻辑,更安全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这些,最终都会变成你开车时的“小确幸”——变道更安心,语音更懂你,续航更扎实。
竞品对比:账期也是“软实力”
我们不妨把“账期”当成一项“软配置”,来横向对比几家车企:
车企 账期承诺 供应链策略 潜在影响
广汽、一汽、东风 ≤60天 响应政策,强化央企担当 提升供应链稳定性,长期利好品质
赛力斯 实际执行60天 深度协同,集成化发展 产品整合度高,迭代速度快
比亚迪 相对较短(未明说) 高度集中,规模化采购 成本控制强,但依赖少数大供应商
吉利、长城等 127-164天(据披露) 传统模式,流程较长 短期成本压力小,长期或影响创新
你看,账期长短,其实反映了不同的企业哲学。是追求短期财务数字的“精明”,还是着眼长期生态健康的“智慧”?这道选择题,车企正在用行动作答。
未来已来:健康生态才能跑赢长线
我始终觉得,一辆好车,不仅仅是参数表上的“堆料”,更是背后整个生态协同的结果。你踩下的每一脚电门,听到的每一声语音提示,看到的每一条导航路线,背后都是成百上千家供应商的精密协作。
当广汽、一汽、东风这些“国家队”带头缩短账期,当赛力斯用实际行动证明“守信”可行,当国家条例为中小企业撑腰,这个行业的“内卷”才算真正开始转向“内生”。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反内卷”的举措:比如车企不再一味压价,而是和供应商共享技术、共担风险;比如供应链金融更灵活,让中小企业也能轻松融资;比如整个产业链从“零和博弈”走向“共生共赢”。
写在最后:你的车,也值得一个健康的“出生环境”
所以,各位车友,下次你去看车,除了问续航、问智驾、问价格,不妨也想想:这辆车背后的供应链,是不是也足够健康?它的“出生环境”,是不是也充满了尊重与信任?
毕竟,一辆由焦虑和拖欠“催生”的车,和一辆在稳定与协作中“孕育”的车,开起来的感觉,真的会不一样。
你觉得呢?你认为“60天账期”会成为车企的新标配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是跑遍车展、试过百车的老司机,咱们下期接着聊。
(P.S. 有朋友问我:四维图新都亏成那样了,还能好好做地图吗?我的看法是:短期影响难免,但行业整合后,活下来的企业反而会更强。毕竟,高精地图这玩意儿,不是谁都能玩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