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i7工程车搭载全固态电池,正进行实际道路测试

最近几年,电动汽车圈里最火的词莫过于"固态电池"。这玩意儿被称作"锂电池的终极形态",欧洲车企更是把它当成弯道超车的救命稻草。不过你可能要问,为啥满大街跑的新能源车里见不到它的影子?前些天我在慕尼黑街头亲眼见到一辆宝马i7工程测试车,才算对这场电池革命有了新认识。

先给大伙儿科普个冷知识:现在路上跑的电动车用的大多是液态电解质电池,说白了就是电解液里泡着正负极材料。这种电池有两大硬伤——充电速度慢、冬天掉电快。而固态电池用的是固体电解质,就像把电解液换成固体胶水,不仅能量密度能翻倍,充电时间还能缩短一半。宝马这次测试的i7工程车,用的就是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光这个材料研发他们就砸了六年钱。

宝马i7工程车搭载全固态电池,正进行实际道路测试-有驾

不过宝马负责电池的高管舒斯特说得实在:"咱们第六代圆柱电池已经能让续航增加30%,成本砍掉一半。"这话里藏着门道:即便固态电池技术成熟,短期内也未必能替代现有方案。宝马在慕尼黑的测试车用的是现成车壳改装,明显是验证技术用的,离量产还差十万八千里。这让我想起当年特斯拉推4680电池时,也是先拿工程车试水。

宝马i7工程车搭载全固态电池,正进行实际道路测试-有驾

说到技术路线,德国人这次玩了个花活。他们把固态电池和第六代圆柱电池做成相同形状,这样既能共用生产线,又能降低试错成本。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硫化物电解质虽然能量密度高,但怕潮怕高温的毛病还没解决。去年丰田宣布推迟固态电池上车计划,就是因为材料稳定性不过关。宝马选择和Solid Power合作,看中的就是这家公司能把硫化物电解质做成"软包电池",避开丰田的技术路线。

宝马i7工程车搭载全固态电池,正进行实际道路测试-有驾

不过这场电池军备竞赛里,最尴尬的还是欧洲车企。宁德时代前脚刚宣布钠离子电池量产,比亚迪后脚就搞出刀片电池升级版。反观欧洲,大众的固态电池要到2027年才能装车,宝马更是把量产时间卡在2030年后。更让人着急的是,现在全球80%的固态电池专利握在日本企业手里,欧洲人想弯道超车,得先跨过这座专利大山。

说到成本,这才是固态电池的最大硬伤。按照宝马的说法,现在固态电池制造成本是液态电池的8倍。就算他们能把电解质成本降下来,生产设备也得重新投。舒斯特算过笔账:要达到和现有电池相同的成本,固态电池的产能至少要达到100GWh。这相当于全球电动车电池年产能的三分之一,搁谁谁敢投?

宝马i7工程车搭载全固态电池,正进行实际道路测试-有驾

不过转机正在出现。宝马的Neue Klasse平台虽然主打圆柱电池,但预留了兼容固态电池的接口。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倒是聪明——既用第六代电池稳住当前市场,又给固态电池留条后路。就像当年智能手机过渡时期,厂商们都是骁龙8系和联发科芯片双线并行。

宝马i7工程车搭载全固态电池,正进行实际道路测试-有驾

现在行业里有个有趣现象:中国企业主攻钠离子电池降成本,韩国人死磕硫化物路线,美国人搞锂金属负极,欧洲人却卡在材料专利里绕圈。宝马选择和Solid Power合作,看似稳妥实则冒险。毕竟这家公司成立才7年,去年刚在纽交所上市,技术成熟度存疑。反观宁德时代,虽然也布局固态电池,但主战场还是磷酸铁锂和三元锂。

说到这儿,不得不佩服宝马的"务实派"作风。他们一边测试固态电池,一边把第六代电池的性能吹上天——充电比现在快30%,续航多跑100公里,生产环节还能少排放半吨二氧化碳。这波操作既符合欧盟的环保法规,又能用现有技术稳住股价。不过消费者最关心的续航焦虑,靠30%的提升真能解决?按现在主流电动车600公里续航算,也就是多跑180公里,还不够北京到天津打个来回。

宝马i7工程车搭载全固态电池,正进行实际道路测试-有驾

这场电池革命里,最吃亏的还是普通消费者。车企们都在赌技术路线,结果就是新车配置越来越花哨,基础款反而越卖越贵。宝马i7这种百万级豪车试水新技术没问题,但普通老百姓需要的,是能装在五菱宏光MINI上的平价固态电池。照现在的发展速度,怕是要等到2035年才能用上。

宝马i7工程车搭载全固态电池,正进行实际道路测试-有驾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固态电池确实是块好料,但车企们别光顾着画大饼。与其在实验室里卷生卷死,不如多花点心思解决现成问题——比如冬天续航缩水、充电排队、电池回收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痛点。毕竟对多数人来说,能跑800公里的电动车,远不如能5分钟充满的600公里车来得实在。

你对固态电池的未来怎么看?觉得是车企的智商税还是真正的未来?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