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L3的辅助驾驶了,至少在可见的未来,这件事注定遥不可及。近年来,芯片的算力不断跃升,智能驾驶的算法也被吹得天花乱坠。人们爱问:L3,是不是马上来了?但现实却一巴掌把人打醒:各种信号扎堆登场,直接告诉我们,L3全面开放,几年内想都别想。
先说监管。最近你可能看新闻看得心浮气躁:辅助驾驶“出事”的报道一波接一波,各种事故、甩锅和争议让社会焦虑情绪层层拔高。监管部门可不傻,第一步便是把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宣传边界划得明明白白。两部门联合发文:“辅助驾驶不能冒充自动驾驶宣传,OTA升级未经备案,别想瞎搞。”这还用猜吗?监管直接把话挑明了——L3想大步流星往前闯,门都没有。
看上去L2上一道坎,L3说是“再上一层楼”,但实质上就像婴儿学步和大人跑马拉松的区别。当前市面上那些“城市NOA”“高速点对点”,归根结底还是L2,驾驶责任在你头上。系统可以替你打打方向,踩踩刹车,但真要出岔子,扛锅的终究是驾驶员。L3呢?国际定义是系统在某些限定场景下“全权负责”。你人可以看景发呆,只要在系统叫你接管时接过去即可。
可是,问题正埋在这句“全权负责”里。真出了事,谁负责?车主不用管时,车企岂能安然坐看?如果厂商要为全部风险背书,请问哪家厂商敢把这事漂亮地写进合同里,并拍着胸脯说“全责我担”?所以,智能驾驶的宣传立马从L3退回L2,本不是因为技术掉链子,而是法律和责任体系彻底卡住了井口。
不少人拿欧洲说事,说国外已经有L3落地,为什么我们不行?这些论调逻辑一听没毛病:欧洲那边,L3系统没提示你接管,车厂负责;一旦你没听系统指示,又出事,驾驶员自担。按理说,清清楚楚,谁做谁负责。但放到中国,天就变了。
中国是什么样的交通环境?地广人稠、路况复杂、规则千奇百怪。顺畅时能像秋明高速,混乱时堪比马戏团。辅道、应急道乱占,行人、外卖、宠物随时出镜。真遇到紧急状况,到底是系统反应慢还是人没有及时介入?想靠一声“接管提示”糊弄过去,谁也不敢拍板认定。更致命的是,法律没交待清楚边界:万一L3失控,是车主要坐牢,还是程序员背锅?是厂家赔钱,还是用户自认倒霉?每个问题背后,都是潜在的社会风险和舆论大火。
唯一能想象的“中国特色L3”,极可能是责任界定模糊、消费者成最大冤种——政策说“系统牛X”,合同写“全程自负”。表面是智能驾驶加速,实际上是厂商升级大礼包,出了问题照旧让用户单挑法律。倘若真到这一步,那不过是L2换件新马甲,广大用户赔了笑脸又兜锅。
作为普通人,表面上盼新功能解放双手,实际被迫用钱包和安全感为科技担保。技术虽早就卷进了云端,现实里一纸法律解释、一个责任归属,却能把所有革新卡死在节点上。今天说“L3技术已成熟”,明天政策一句“不予放开”,所有热情瞬间降温,社会只剩围观和吐槽。
其实,真正难的从来不是技术。技术突破可以靠投入、算力、人才,但责任归属的明晰、社会风险的降低、系统安全性的背书,每一项都需更长时间的探索和妥协。除非哪天技术真能做到“事故零发生”,或者把L3使用条件收缩成“只能走不限速的自行车道”,否则今天我们看到的L3,未来多少还只是“技术上能跑、法律上不能放”的伪命题。
归根结底,别把希望押在L3明天就能普及。谁也不想成为那只负责为先进技术买单的“探路小白鼠”。技术自信诚可嘉,责任兜底才是真王道。现实总比理想更“幽默”,我们终究只能老老实实,多看两眼路况、多留一点警醒。别等了,L3还在路上,脚下的坑老实点数清楚吧。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