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贯穿式尾灯”泛滥,看中国车企的破局之道
最近逛车展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无论是百万豪车还是十万代步车,车尾的贯穿式尾灯几乎成了标配。从前脸的大尺寸格栅到内饰的“特斯拉式”大屏,再到车身线条的“家族化语言”,汽车设计似乎陷入了一场无声的“复制粘贴”竞赛。这种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患上“脸盲症”,也让行业开始反思:当“趋同”成为主流,汽车设计的灵魂究竟该往何处安放?
在2025上海车展上,上汽集团研发总院总设计师邵景峰直言:“汽车设计的同质化,不能简单归咎于设计师、厂商或消费者,而是一个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命题。” 这一观点戳中了行业的痛点。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本应是设计创新的黄金时代。但现实却是,车企为了快速抢占市场,纷纷采用模块化平台和通用化零部件。比如某德系品牌的MQB平台,既生产经济型轿车,也衍生出高端SUV,导致不同车型的“骨架”高度相似,只能在外观细节上做文章。这种“效率优先”的策略虽降低了成本,却也扼杀了设计的多样性。
消费者对“科技感”“未来感”的追捧,也让车企陷入被动。大屏、触控操作、语音交互几乎成了新车的“标配”,甚至被贴上“智能化”的标签。一位设计师私下吐槽:“用户调研显示,90%的人希望车内有大屏,但没人能说清为什么需要一块15英寸的屏幕。”这种对市场数据的过度依赖,反而让设计成了“数据奴隶”。
更值得警惕的是文化表达的缺失。邵景峰在车展论坛中提到:“中国汽车设计需要深挖文化内核,将‘中式浪漫’融入产品。” 然而现实是,许多车型的“国潮”设计停留在表面,龙凤纹饰、故宫红配色被简单堆砌,缺乏对东方美学的深度解构。反观日本车企,雷克萨斯的“L-finesse”设计哲学将“预”“纯”“妙”的东方理念融入线条比例,形成了独特的品牌辨识度。
面对同质化困局,上汽集团全球设计副总裁约瑟夫·卡班提出了一个犀利观点:“当设计与消费者需求的距离拉近时,创新就停滞了。真正的突破,要么来自颠覆性创新,要么来自规则的改写。” 这句话揭示了汽车设计的本质:它不应仅仅是迎合当下,更要引领未来。
将文化元素融入设计,绝非简单的符号堆砌。比亚迪“Dragon Face”设计语言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提取“龙须”线条,结合现代空气动力学,形成既有文化隐喻又符合功能需求的美学体系。反观某些车型生硬加入的“青花瓷”纹理或“折扇”造型,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真正的文化内核,应是品牌基因与用户情感共鸣的交汇点。
技术不应成为设计的枷锁,而应成为创意的助推器。2025年《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显示,AI生成的合成数据已开始赋能自动驾驶研发,而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将彻底改变车辆对场景的理解能力。这些技术突破为设计提供了新可能,比如通过AI模拟用户行为,定制动态交互界面;或是利用智能材料让车身颜色随环境变化。当技术从“功能需求”转向“体验创造”,设计的想象力才能真正释放。
未来的汽车设计或将告别“一刀切”模式,转向更细分的圈层需求。极氪001凭借猎装轿跑的独特定位吸引年轻玩家,五菱宏光MINI EV靠色彩营销成为“时尚单品”,而红旗L5则以庄严气派服务特定人群。这种“小而美”的策略,既能规避同质化竞争,又能通过差异化建立品牌护城河。正如一位设计师所言:“当所有人都追逐流量时,专注服务好一类人反而成了稀缺能力。”
汽车设计的同质化危机,本质上是行业对“确定性”的过度追求。当车企沉迷于市场调研、成本控制和快速迭代,设计的“冒险精神”便逐渐消亡。然而,历史早已证明,真正伟大的设计从来不是妥协的产物,甲壳虫的圆弧造型、MINI的“四轮四角”理念、特斯拉的“中控极简风”,这些颠覆性设计最初都曾遭遇质疑,最终却成为时代的标志。
或许,中国车企需要的不是更多“贯穿式尾灯”,而是一场设计哲学的觉醒:在数据与灵感、效率与个性、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属于中国汽车的“浪漫主义”。毕竟,当一辆车能让人一眼认出“这是中国设计”时,同质化的坚冰才算真正融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任何汽车厂商无利益关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