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没细想过,电动车电池鼓包和高温关系这么紧密。平常觉得夏天用电器都忍不住会发烫,没想到电池鼓包也是温度的死忠粉。每次看到朋友圈有人晒那种鼓包电池,第一感觉就是莫非搭了个气球?但其实背后隐藏的坑比想象的深。
估算一下,我身边朋友的电动车,电池鼓包概率可能有5%到10%(体感,样本还很少),当然这是随机采样,不代表全国情况。正常综合,厂家基本的保障范围可能也就这个区间,出现鼓包的话多是充电惯或者环境温度出了问题。
这次重心放到实际生活中,用点生活比喻的话,就像我们用手机,不注意充电时间,充到满了还插着,或者是在烈日下充电,硬是把电池晒成了烤串。我有个销售朋友常爱说:电池像孬种,一酸就怕。这话虽有点调侃,但背后揭示的问题很严肃。
至于为什么会鼓包——我偷偷猜,是因为温度把电池里的化学反应炸开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就像冬天带暖气的水管突然爆裂那样。温度一高,电池里的物质活动变得失控,尤其是在反复充放电、没有合理控制的情况下。
刚才翻了下我手机的相册,看到一张去年夏天的照片:那个时候我在市场买水果,水果堆得像小山一样,突然想到——电池鼓包和过热有点像水果腐烂,热一阵,细菌、霉变就开始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一台电动车,被晒得汗津津,却还要持续供电,难道不是在烘烤自己吗?
说到这里,让我突然想到:如果我们把充电时间和温度做个等级关联 ——高温下充电7小时,像是长时间泡澡,身体难受不?那365天都这样用,难怪电池会身体出现问题。有人说,充满就好,不要怕多充。这真的错了吗?实际上,充到满后再充反而让电池熬坏了自己。
我刚才想换一下思路,实际操作中,合理减少充电时间,不让电池在充满状态下再充个补刀,就像别让苹果在腐烂的边缘晃悠一样。检时可以考虑:夏天在日头下充电,阴凉处能降个5-6度,电池不那么可怕的高原反应会少点吧。
究竟我们得相信哪些神奇秘诀?我提了个问题:你是不是用过那种快充充满马上断电的方法?我试过,感觉确实比一直充到十几个小时安全点。其实搞清楚一件事,电池的鼓包第一步,就是不要让它过热过度。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电池快用完了,再充就放心。电池用到剩个三成,刚好是在高温季节,剩一小点就煎熬了。很可能因为充电太长、时间太久,电池的化学反应没有及时休息,就像我们在家熬夜一样,累坏了身体(电池)。
我也反思一下,很多用户都嫌麻烦——少充几次,要多充几次,省事。但反过来看,这其实是省了个鼓包大坑。你那些鼓包的电池,起码多用半年到一年时间都没问题,前提得把充电惯改一改。夏天充满后,及时拔掉插头,或者用阴凉处充电,比起在烈日下等着满要明智得多。
最后我不由自主地想问:你有没有试过,把车停到阴凉位置,然后等一等?我发现,很多人都不太注意这个细节。比如我身边那个修理工,说:电池充满后别急着开,等个半小时再开,这样电池能缓冲点。其实没事多休息一下,给电池降个温也能延长寿命。
一句题外话,我还猜测:或许鼓包不仅仅跟温度有关,还跟电池里的某些物质平衡有关,比如自放电太快,那鼓起来的苗子也就出生了吧(这猜测不太靠谱,估算不足)。
不强求,这里说的那些,就是我能想到的几个实操小技巧:减少充电时间、避免烈日充电、阴凉充电、在高温下缩短充电时间(比如夏秋减半),这些都可能让电池免于变身气球的命运。
再说句题外话,至少我每次看到电池鼓包,第一反应就是这家伙是不是又在搞冷战。难道让电池一边闷着头工作,一边闷着不散?任何设备没耐久,都是惯惹的祸吧。
这个话题你还会想到什么?比如有人说加个散热片就能搞定,你信吗?像我说的,真正的秘诀,也许还藏在那些日常小细节里。趁着夏天还没到爆炸临界点,你会不会也动点省事心思,试试这些简单的妙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