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有车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大家伙儿的出行半径越来越大。
白天开车,视野开阔,心里踏实。
可一到晚上,特别是行驶在那些没有路灯的陌生路段,心里就难免有点发毛。
周围黑漆漆的一片,全靠车灯那两道光,感觉就像在探索未知的世界。
就在这种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决定了咱们的行车安全。
最近,温州高速交警推出的一个“每日一‘提’”栏目就特别好,他们把这些关键的驾驶细节,用一道道选择题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日常的碎片时间里,就能学到保命的真本事。
今天咱们就借着他们的一道题目,深入聊一聊夜里开车过弯道这件大事。
这道题的场景,相信很多老司机都深有体会:夜间开车,前方好像要转弯了,远处似乎还有灯光。
这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题目给了四个选项,其实这四个选项,几乎涵盖了夜间过弯时所有需要思考的层面,既有正确的观察,也有致命的误区。
咱们一条一条来掰扯清楚。
首先,第一个判断,就是关于我们自己车灯的变化。
当我们的车灯光束不再直直地铺在路面上,而是开始扫向路边的山体或者田野时,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前方马上就要进入弯道了。
这个现象的原理很简单,因为车是直的,路是弯的。
在车头还没完全随道路转过去的时候,固定在车头上的大灯自然就会暂时“脱靶”,照向弯道的外侧。
比如前方是个左转弯,我们的车灯就会先扫向右边的路外;反之,右转弯时,灯光就会扫向左边。
这个信号比任何路边的交通标志牌来得都要直接和及时。
在很多乡间小路或者山区道路,可能根本就没有完善的指示牌,这时候,读懂自己车灯的“语言”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预警系统。
一旦观察到这个现象,我们的脚就应该下意识地离开油门,做好减速的准备。
这是安全通过弯道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是身体的本能反应,绝对不能忽视。
紧接着,第二个重要的观察点,是远方出现的灯光。
在漆黑的夜里,尤其是在有山体或树林遮挡的弯道,我们通常不是先看到对向开来的车,而是先看到它灯光造成的一片“光晕”。
这束光可能是从山坳里透出来的,也可能是打在树梢上反射过来的。
这片朦胧的光,就像是对方司机提前给我们发来的“电报”,内容很简单:“我来了,准备会车。”这个信号的价值千金,因为它给了我们充足的预判时间。
收到这个信号,我们就应该明白,弯道的那一头并不是空的,有一个移动的物体正在向我们驶来。
这时候,除了要继续控制好车速,更重要的是要立刻检查自己的灯光使用情况。
如果当时开的是远光灯,那就必须做好随时切换成近光灯的准备。
这不光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更是所有文明驾驶员之间的一种默契和尊重。
你为对方提供一个清晰的视野,对方也同样会为你着想,安全的会车环境是需要双方共同创造的。
第三个层面,也是从一个新手司机成长为老司机的关键一步,那就是对未知危险的预判。
弯道,尤其是在夜晚,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存在巨大的视觉盲区。
我们的视线被山体、树木或建筑物挡得严严实实,弯道后面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是一无所知的。
可能是一段平坦的坦途,但也可能停着一辆抛锚的货车,可能有一个横穿马路的行人,甚至可能是一堆刚从山上滑落的碎石。
根据我国交通管理部门的一些数据显示,夜间发生在弯道处的交通事故率,要比直道高出不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驾驶员对弯道内的潜在风险估计不足,盲目自信,车速过快。
所以,一个成熟的驾驶员在进入弯道前,脑子里必须绷紧一根弦,那就是“防御性驾驶”的思维。
简单说,就是要把情况想到最坏。
你要假设弯道后面就有障碍物,以这样的心态去驾驶,你的车速自然就会降到一个绝对安全的范围内,你的脚也会习惯性地备在刹车踏板上。
记住那句老话,“逢弯必减”,在视线受阻的夜晚,更是要减速再减速。
这看似是开得慢了,实际上是为自己的生命安全留出了最大的余地。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那个最容易犯错,也是最危险的选项:为了提高会车安全,改用远光灯。
这是一种完全错误,并且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很多驾驶员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认为远光灯照得远,能把路看得更清楚,会车时能更早发现对方,因此更安全。
这个想法,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忽略了远光灯对别人造成的巨大干扰。
对我们自己来说,远光灯是“照明灯”,但对于对向的司机来说,它就是一颗“瞬间致盲弹”。
刺眼的强光会让对方驾驶员的瞳孔在瞬间急剧收缩,导致大脑出现长达数秒的视觉空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前一白,什么都看不见了”。
大家可以算一笔账,如果车速是每小时60公里,那么每秒钟车辆就会前进大约16.7米。
短短3秒钟的致盲,就意味着对方是在完全“失明”的状态下,驾驶车辆前进了50米!
在这50米的生死距离里,他看不清道路的走向,看不清你的位置,更无法应对任何突发状况。
你以为你用远光灯照亮了自己前方的路,实际上却给对方制造了最致命的黑暗,极易引发对方车辆偏离车道,造成迎头相撞的惨剧。
所以,夜间文明使用灯光,在会车前提前切换近光灯,这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规则,更是衡量一个驾驶员基本素养和整个社会交通文明程度的标尺。
这既是保护他人,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