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超:比亚迪在欧洲市场份额超越特斯拉

点击关注不迷路

反超:比亚迪在欧洲市场份额超越特斯拉-有驾

比亚迪在欧洲卖得比特斯拉好了,这事挺有意思

最近欧洲汽车市场出了件新鲜事:

比亚迪的销量第一次超过了特斯拉。

这事要是放在五年前,估计谁都不敢信。

毕竟那时候特斯拉在欧洲可是“科技先锋”的代名词,而比亚迪还在努力把车卖到国外。

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今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2%,特斯拉则掉到了0.8%。

这事听起来热闹,但背后其实挺复杂的。

咱们今天就掰扯清楚:

比亚迪是怎么做到的?

特斯拉为啥突然“掉链子”?

欧洲人买车的口味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欧洲车市整体回暖,但风向变了

先说说欧洲车市的大环境。

今年7月,整个欧洲的新车销量比去年同期涨了5.9%。

德国市场成了主力军,销量涨了11.1%。

不过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三个“老面孔”又掉链子了,销量都比去年少,法国还跌了7.7%。

但西班牙、波兰、奥地利这些国家倒是挺争气,销量涨了不少,尤其是奥地利,直接暴涨31.6%。

新能源车的势头更猛。

纯电动车、混动和插电混动这三类车的销量加起来,占到了欧洲新车销量的60%左右。

去年这个时候,这个比例还只有51%。

也就是说,欧洲人现在买车,十辆里有六辆都是新能源。

不过有意思的是,新能源车里最火的不是纯电动车,而是插电混动。

这类车的销量同比涨了57%,比纯电动车的39%还高。

传统混动,就是那种不用外接充电的也卖得不错,占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这说明欧洲人买新能源车,其实挺看重实用性的:

既要省油,又不想被充电桩“绑架”。

比亚迪为啥突然冒头?

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今年涨得飞起,同比翻了两倍多。

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第一,产品线够全,价格够实在。

比亚迪现在在欧洲卖的车,从家用轿车到SUV都有。

比如海豹、汉、唐这些车型,价格集中在20万到30万人民币之间。

这个价位在欧洲算是“中端市场”,既不像特斯拉那样动辄四五十万起步,也不像一些中国品牌只靠低价拼市场。

欧洲人买新能源车,其实挺看重性价比的:

尤其是德国人,他们对品质要求高,但价格也不能太离谱。

第二,欧洲本土化动作快。

比亚迪去年在匈牙利建了个工厂,今年就能投产。

虽然现在销量主要还是靠进口车,但工厂落地后,欧洲人买比亚迪车的等待时间会缩短,维修保养也更方便。

这一点特斯拉当年可没做到——它在德国柏林的工厂到现在还没完全满产。

第三,欧盟的27%关税没吓住人。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进口关税一直是个坎。

比亚迪的车运到欧洲,要多交27%的税。

但比亚迪硬是靠降价消化了这部分成本。

比如海豹在西班牙的起售价比国内还便宜,直接对标大众ID.4这种热门车型。

欧洲消费者一看:这车性能不输特斯拉,价格还更亲民,干嘛不买?

特斯拉的麻烦不止销量下滑

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今年跌得挺狠,7月同比降了40%。

这不是偶然,而是连续七个月下滑的结果。

问题一:产品更新太慢

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已经卖了好几年,外观和功能都没太大变化。

欧洲人换车周期长,但架不住其他品牌新车型扎堆上市。

比如大众的ID.7、雷诺的Megane E-Tech,还有比亚迪的海豹,这些车在智能化和舒适性上都不输特斯拉。

问题二:马斯克的“嘴炮”惹恼欧洲人

马斯克这些年没少在社交媒体上“整活”。去年他公开支持德国极右翼,还吐槽英国首相“像暴君”。

欧洲人对这种“冒犯”挺敏感的,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抵制特斯拉的街头活动。

虽然不至于所有人都因此不买特斯拉,但品牌形象受损是肯定的。

问题三:产能和交付问题

特斯拉柏林工厂的产能一直上不去,导致欧洲市场的车供不应求。

今年7月,德国市场的特斯拉交付量环比暴跌了88%。消费者等不起,自然转向其他品牌。

欧洲本土车企也没闲着

大众、雷诺这些老牌车企今年销量涨得不错,尤其是大众,注册量同比涨了11.6%。

它们的策略很明确:

一边推新能源车对抗中国品牌,一边跟政府讨价还价争取政策空间。

比如大众最近宣布,明年要推出三款新电动车,价格比Model 3便宜15%。

雷诺更是直接喊话欧盟:“再这么搞碳排放标准,我们就要破产了!”

欧洲车企还联合给欧盟写信,说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不现实”。

欧盟最近也松了口,给车企多留了三年缓冲期。

这说明一个问题:

欧洲人嘴上喊着环保,但真要动真格的,还是得考虑产业实际。

这场“反超”背后的大逻辑

比亚迪超过特斯拉这事,其实反映了一个趋势:

新能源车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

以前拼的是谁技术新、概念炫,现在拼的是谁能把车造得实惠、可靠、交付快。

特斯拉当年靠“科技感”打开市场,但现在欧洲消费者更务实了。

他们要的不是“自动驾驶”这种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续航、充电便利性和用车成本。

比亚迪的优势恰恰在这里:

它的车电池技术成熟,能耗低,而且维修成本比特斯拉便宜一半。

另外,中国车企的供应链能力也是一大杀器。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不仅能绕开关税,还能快速响应欧洲市场的需求。

而特斯拉的柏林工厂还在为产能发愁,这种反差短期内很难逆转。

未来会怎样?

比亚迪这波增长能持续多久?

特斯拉会不会反击?

短期看,比亚迪在欧洲的势头还能维持一两年。

它的产品线还在扩充,明年匈牙利工厂投产后,本地化运营会更顺畅。

但欧洲市场毕竟竞争激烈,除了大众这些老对手,还有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虎视眈眈。

特斯拉也不是没机会。

它最近宣布要推一款更便宜的入门车,价格可能压到25万元人民币左右。

如果真能实现,可能会抢回部分市场。

但问题是,这款车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量产,而且马斯克能不能管住自己不再“惹祸”,也是个未知数。

对欧洲人来说,这场“变局”其实挺划算的。

车企为了抢市场,肯定会降价、升级配置,消费者能买到更实惠的车。

唯一不确定的,是欧盟的政策会不会再“捣乱”:比如突然加税,或者提高环保标准,这些都可能影响市场走势。

比亚迪和特斯拉的此消彼长,本质上是一场“务实与理想”的较量。

特斯拉当年靠颠覆传统起家,但现在欧洲市场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车:

省油、好开、价格合适。

比亚迪恰好踩中了这个点。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反超”只是个开始。

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才刚刚进入深水区,未来谁主沉浮,还得看谁能真正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扛住政策和成本的压力。

至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倒是可以期待一下:

下一波新车,会不会更便宜、更好用?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