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闯和小米,这次真算是闹掰了。前天,也就是9月11号,车评人闫闯直接开腔,说自己把那台小米YU7给卖了,还狠话说:“以后不碰小米任何东西。”
理由听起来挺玄乎,居然跟小米“价值观不合”。这一说法一出来,整个车圈、数码界都炸开锅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事儿又不是什么大事,不过只是一辆车出点毛病,搞得似乎挺复杂的。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那辆会“响”的车讲起。
闫闯那辆YU7,后排一颠簸就会发出怪怪的声音,他自己说就像是“小铁珠砸塑料片”,哐啷哐啷的,听着挺廉价的。
他说在如今中国制造的水平下,这事十年来都没碰到过,可偏偏不少车主反映,这可不是他个人倒霉,基本上都是普遍存在的毛病。
真正把引线点着的,竟然是另一位车主“马锐拉”。
9月10号,他在微博上长篇发文@雷军,抱怨车子异响修不好,闫闯也转发了,还顺便说了一句:“以后别碰小米的东西”。
哎呀,这下可真藏不住啦。
可这还没完事呢,闫闯跟小米之前的关系就有点不太顺畅。年初,那个小米SU7 Ultra的“挖孔碳纤维机盖”,被人说空气动力学效果被夸大,闫闯可没少点评。
后来,小米官方的活动就不邀请他一起搞了,再加上他一直不放过那“车规级纸巾盒”式的营销,要不就是在怼小米,感觉是不是在比芯片还拼纸巾盒呀?
还有几次辅助驾驶出事,小米也没有公布数据,也没说明改进措施,他心里不爽。这一桩桩一件件的,都是过去的事情。
所以你一看就知道,这根本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其实是积压了很长时间的问题,终于忍不住爆发出来了。
这边的舆论氛围还挺有趣的。
有人站出来为闫闯撑腰,称他是“敢讲实话”。车主们也纷纷上传自己车辆出现异响的视频,吐槽售后推诿扯皮的情况。
有人翻旧账,说他以前还特夸小米,现在翻脸比翻书敏捷得很,还有人拿出他2017年那起驾车过失致人死亡的事,说:“一个罪犯还能谈什么价值观?”话可真够狠的。
也有死忠粉在护着,说“小米的售后反馈迅速”,“新势力应该多包容点”,还拿拉特斯拉早期的情况来做对比,说大家其实都差不多。
问题就在这儿了:车可不是手机,它关系到安全、关系到信任,毕竟那是二三十万的东西,金钱也挺值钱的。
事情闹开以后,已经开始对市场造成影响,有些二手车商偷偷地降价几千块,把Y7 mum抛出,生怕自己手里的货赔钱。
更令人心疼的是这个品牌,大家都在怀疑:小米是不是只会搞宣传,产品质量根本经不起考验?
那“为发烧而生”或“工程师文化”这些标签,真能贴得上吗?
说到底,异响或许不是啥大事儿,但咱们的应对态度可得严肃对待。
门板里边的塑料件和金属结构一碰撞就共振,这其实归咎于供应链出了问题,工艺环节也有问题。要是厂家不正面解决,反而用点减震材料敷衍一下,甚至避而不谈,那就真让人心凉啦。
有个博主说得挺在理:你看看理想之前出了电机故障,人家是主动回应,问题明显就积极处理,敢于修就修。反观小米这边,雷军直播时仍然笑呵呵地聊未来,评论区早就炸锅了。
其实,闫闯并不是在否认小米的价值观,而是认为“双方在应对问题的重点排序上不太一样”。
说白了,就是你觉得这事没啥大事,但我觉得挺关键的。
其实也算是提醒所有新势力:第一批车交出来,工艺上可能有点问题,咱也能理解,但你必须提前说明得透明点,别让人觉得不靠谱。
出了事别藏着掖着,别拿“价值观”当挡箭牌,用户之所以选你,是因为信得过、喜欢你,别让他们等得心灰意冷。
要建立信任挺不容易的,可要是出点差错,说句不中听的话,就可能瞬间崩塌了。
就像你交朋友似的,一次骗了别人,以后他做什么你都觉得不靠谱。
车也是这么回事,它不单纯是个商品,更像是一个保证。
希望每个公司都别让那些一开始就信你的人失望。
这篇文章没有刻意挑起对立,也没有偏向黑某品牌的意思,大家请理性看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