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还能撑多久?
马路上那些个电车,一个个欻(chuā)的一声,忒(tè)赛博朋克了,红灯区一溜儿排开,我这老花眼都得抻着脖子瞅。
特别是那“蔚小理”,设计那叫一个扎眼,倍儿有范儿。
可前阵儿听一砖家(zhuan jia)放炮,说这仨瓜俩枣的,三年内都得歇菜?
这话听着,玄乎,跟聊斋似的,心里咯噔一下。
这话儿不是凭空捏造。
同济的朱西产教授就撂(liào)那儿了,年产量不到200万,研发费用都给干没影儿了,那就是温水煮青蛙。
听着膈应,可咂摸咂摸,好像也那么回事儿。
那“蔚小理”自个儿啥看法?
有人觉着,现在唱衰,有点早了。
好歹(hǎo dǎi)兜里还揣着银子,技术也猫着劲儿往上蹿。
只要销量能支棱起来,啥都好说。
也有人愁眉苦脸,觉得这市场风云变幻,稍不留神,就得被人拍在沙滩上。
咱们先搁置(gē zhì)对错,就说这“嘎嘣(gā bēng)”了这事儿。
孙勇老师说得瓷实,生老病死,天道轮回。
要紧的是咋活,活得滋润,活得长久。
那要咋才能苟住呢?
俩字,通融。
这通融,说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为啥?
因为最大的绊脚石是自己。
你得认栽,承认过去的“成功秘籍”可能已经掉价了。
这对于一个掌舵人来说,简直是扒皮抽筋。
你想啊,那些曾经被吹上天的战略、定位,现在要推倒重来,得有多大的魄力?
瞅瞅蔚来,死磕(sǐ kē)高端路线,价钱愣是咬着不放。
可市场呢?
比亚迪都杀红眼了,各种跳楼大甩卖。
蔚来这“以静制动”,是不是有点跟不上溜儿?
还有理想,Mega那造型,简直是挑战国人的审美下限。
这不就是没“开窍”的活生生例子吗?
当然,大环境也很关键。
有时候,你想变,也白搭。
就像上面里说的,领导下去摸底,经销商报喜不报忧,看到的都是“掺水”的市场行情。
这样怎么能做出靠谱的决策?
“应变”更是难上加难。
意味着要动别人的蛋糕,改架构,挪位子。
谁乐意啊?
谁不想四平八稳地待在原处?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应变”,都是拿底下人开刀,裁员降薪。
真正该挪窝的,稳如泰山。
这么盘算下来,“蔚小理”里,好像小鹏的“变脸”戏码演得最好。
又是调整策略,又是重组班子,动静闹挺大。
所以,销量也回暖得快。
蔚来呢?
感觉还在隔靴搔痒,不来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恐怕很难咸鱼翻身。
当然,除了“蔚小理”,其他车企也在各显神通。
阿维塔,发现纯电玩不转,立马加码增程。
直销模式水土不服,立马换成经销商模式。
上汽集团,换了当家人,大刀阔斧地动手术。
这些都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例子。
扯到这儿,我想起一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变应变”的最高境界,是“料事如神,未雨绸缪”。
啥意思?
就是还没出事儿的时候,你就嗅到味儿了,而且提前做好了万全之策。
就像现在,中国老龄化越来越快,将来老年人需要啥样的车?
年轻人不婚不育的越来越多,他们又需要啥样的车?
如果你能先人一步,提前卡位,才能活得更自在。
否则,永远跟在别人后头吃灰,累个半死,也捞不着啥好处。
所以说,“蔚小理”还能撑多久?
不是看他们现在有多少家底,而是看他们“随机应变”的能耐有多大。
这不光是“蔚小理”的考验,也是所有中国车企都要面临的考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