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650公里高速后,彻底认清电车长途出行的利弊,句句大实话

现在正是春末夏初,最适合自驾出游的季节。上个月我开着自己的纯电车跑了一趟跨省长途,从深圳到老家整整650公里,这段旅程彻底刷新了我对电动车的认知——原来只要提前做好功课,开着电车也能像燃油车一样说走就走。出发前我也担心过充电问题,可真正上了高速才发现,服务区的充电桩早就铺得像便利店一样密集,手机导航一查,每隔五十公里就有充电站亮着绿灯朝你招手。

这一路上我遇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在惠州服务区充电时,旁边停着一辆贴着「纯电环游中国」贴纸的Model Y,车主老张说他用这辆车已经跑了三万多公里。我们聊起充电体验,他掏出手机给我看导航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充电标记:「现在只要沿着主干道走,充电桩比加油站还多,你看这个服务区有八个充电位,比旁边四个加油枪还多一倍呢。」说着他打开车门展示后备箱的折叠桌椅:「充电的时候泡壶茶,看看风景,可比在加油站闻汽油味舒服多了。」

跑完650公里高速后,彻底认清电车长途出行的利弊,句句大实话-有驾

说到续航焦虑,我算是深有体会。去年冬天同事开电动车去湖南,空调开到最大档,结果续航直接打了个七折。但这次出发前我特意做了功课,把车载导航的能耗预测功能研究了个透。系统会根据实时路况、海拔变化甚至天气预报调整预估里程,比如在韶关爬坡路段,导航提前半小时就提醒我「前方连续爬坡,建议保持匀速」,结果电量消耗完全在计算范围内。最惊喜的是遇到堵车时,电动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反而能让续航越堵越长——有次在虎门大桥堵了两小时,表显续航居然还多了15公里。

跑完650公里高速后,彻底认清电车长途出行的利弊,句句大实话-有驾

充电速度的进步更让人感叹科技的力量。记得三年前给电动车充电,等个把小时是常事。现在可不一样了,在河源服务区体验了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桩,插枪五分钟就补了200公里续航,去趟洗手间买瓶水的功夫,电量就从30%跳到了80%。同行的燃油车车主都看呆了,有个开汉兰达的大哥围着充电桩转了好几圈,最后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现在的电车充电比加油还快,时代真是变了。」

跑完650公里高速后,彻底认清电车长途出行的利弊,句句大实话-有驾

当然,开电车跑长途也有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比如在广西山区那段路,导航提醒我「前方50公里连续下坡,建议充电至90%以上」。这时候电动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就派上大用场了,不仅不用踩刹车,下完坡电量还涨了8%。还有个实用小技巧是学会看充电桩的实时状态,有次在清远服务区,手机App显示四个充电桩有两个故障,我提前两公里切到隔壁服务区,省去了排队时间。现在很多充电站还提供即插即充服务,绑定支付账户后连手机都不用掏,比加油站扫码付款方便多了。

跑完650公里高速后,彻底认清电车长途出行的利弊,句句大实话-有驾

这趟跑下来最大的感受是,电动车长途出行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刚开始大家担心续航短、充电慢,等配套跟上了,优势反而越发明显。在服务区休息时算过一笔账:650公里路程充电费总共花了98块,要是开燃油车油费至少400起步。更别说电动车的静谧性带来的舒适体验,全程没有发动机噪音,配合L2级辅助驾驶,到目的地时居然比开燃油车少了一半的疲劳感。

跑完650公里高速后,彻底认清电车长途出行的利弊,句句大实话-有驾

回程时特意选了条新开通的高速,沿途充电站清一色配备液冷超充桩。充电间隙和工作人员聊天才知道,现在国家要求所有新建服务区必须按1:1比例配置充电桩和加油枪。看着电子屏上跳动的充电功率,突然想起十年前开燃油车跑长途,总要盯着油表找加油站的日子。现在的电动车车主,手机里装着五六个充电App,提前规划好充电节点,带着咖啡和零食开启旅程,这种从容不迫的出行方式,或许就是科技发展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跑完650公里高速后,彻底认清电车长途出行的利弊,句句大实话-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