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开新能源车,真能不用担心续航问题啦?据说一百公斤电池能跑一千公里,这消息靠谱吗?10月16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一条关于我国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充电难题的新闻,顿时在车友圈和科技圈引发热议。大家都知道,之前我们常见的新能源车,100公斤的电池最多也就跑个五百公里,现在突然一下子翻倍了,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高端技术?我国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突破这个行业难题、破解“卡脖子”的?
咱们得先搞清楚,固态电池为什么被称作未来锂电池的“王牌”,在新能源汽车和低空经济啥的领域,前景可真是广阔得很。不过这么牛的技术,为什么还没普及到大规模市场呢?其实核心问题就在于电池内部的“交通系统”上。咱们可以把电池里的锂离子比作“外卖小哥”,它们得在正极和负极之间跑来跑去,才能完成充电和放电的流程。而固态电解质,就像这些“外卖小哥”送货的“高速公路”,是不是挺形象的?
可麻烦的是,现在常用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那叫一个高,脆得跟陶瓷盘差不多;可金属锂电极呢,又软得像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橡皮泥。这两样材料一接触,就跟把橡皮泥往陶瓷板上一粘似的,界面上全都是坑坑洼洼的小裂缝。要知道呀,“外卖小哥”在这种坑坑洼洼的路面跑,速度还能快得起来嘛?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导致电池的性能也就上不去。
不过现如今,咱们国家的多支科研团队联手干了件大事,突破了三项核心技术,让“陶瓷板”和“橡皮泥”一样紧密贴合在一起,彻底解决了固态电池续航的难题,这操作真是牛得不得了!
第一个大突破,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推出的“特殊胶水”——碘离子。这玩意儿的作用,就像电池里安排了一帮“交通警察”。当电池开始运转时,碘离子会顺着电场,乖乖跑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合处。它们不仅能主动吸引经过的锂离子,还能像流沙一样,哪里有缝隙、小洞,就自动填满,把坑坑洼洼都堵住。就这么一补,电极和电解质就能紧紧贴在一起,“快递员”们再不用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充放电的效率立马就提上去了。可以说,这一创新直接破解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难题,也为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第二个大新闻,是来自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柔性变身术”。专家们用聚合物材料,给原本又脆又硬的电解质做了一套“超轻骨架”。有了这套“骨架”,电池一下子变得又韧又弹,就像升级版的保鲜膜,抗拉扯,能弯折两万次,还能拧成麻花,完全不怕出现裂缝或损坏,平时用起来一点压力都不惧。更牛的是,科研人员还在这个柔性骨架里放了点“化学小零件”。这些东西可不简单:有的能让锂离子跑得更快,有的则能像“钩子”一样多抓住些锂离子。结果是,电池储电容量一下子升了86%!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电解质容易碎的问题,还大大提升了存能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第三个亮点,来自清华大学的“氟力加固”技术。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给电解质进行了一番“升级”。氟这玩意儿挺厉害的,“抗压抗高温”的本事真有两把刷子。改造之后,电极表面会生成一层“氟化物保护层”,就像给电池套了一件“防弹衣”,能有效挡住高电压带来的“击穿”。而且,这项技术还经过了各种严格的检测:满电状态下针刺测试全无问题;放进120℃的高温箱里烤,也没发生爆炸。意味着,以后用固态电池,不光续航时间长得飞起,还特别安全,安全和续航“双保险”,轻松拿捏。
消息一传出,网友们的评论立刻刷屏了。有网友激动地说:“太牛了!以后开新能源车去自驾游,再也不用到处找充电桩了,1000 公里的续航,跨省出行都没问题!” 还有网友感慨:“咱们国家的科研人员真厉害,以前总说国外在电池技术上领先,现在我们也能取得突破了,为科学家们点赞!” 也有理性的网友表示:“技术突破当然是好事,但还希望能尽快实现量产,让咱老百姓也能早点用上这种高性能的固态电池汽车。”
其实,这次咱们科学家在固态电池方面取得的突破,可不止让新能源车跑得更远那么简单。它不仅打破了国外在相关技术上的垄断,还为我国在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方面抢占了先机。要知道,新能源产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而固态电池作为核心技术之一,这一突破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不管是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还是储能系统,都会因此受到带动。
当然,咱们也得醒醒,别忘了,从技术攻关到正式投产,还是得走一段路才行。不过,这三项技术的出现,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固态电池从“试验室”迈向“市场”的希望。相信在不远的日子里,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步压低,装配了固态电池、续航能超1000公里的新能源车会越来越普遍,新能源出行的“未来”正一点点变成咱们手边的“现实”。而我国科学家这种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的精神,也会激励更多人,勇猛精进,在科技领域奋力拼搏,为国家的发展,加油添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