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怒怼友商:凭实力抢订单可以,但别踩着别人上位

点击关注不迷路

雷军怒怼友商:凭实力抢订单可以,但别踩着别人上位-有驾

最近,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直播间里说了一段“大实话”,直接把新能源汽车行业炸开了锅。

事情是这样的:

小米刚推出的SUV车型YU7上市才三天,订单就冲到了24万辆,结果一堆友商坐不住了:

某来、某氪、某塔这些品牌,居然开始给小米车主发“红包”,只要他们放弃小米车,改买自家车,立马补贴几千块。

这操作,像极了你排了一小时队买奶茶,结果隔壁店员跑来说:

“别排了,来我家一杯半价。”

雷军呢?

他没有直接开骂,而是搬了把椅子坐在直播间里,慢悠悠说了句:

“同行竞争很正常,但为了抢人故意抹黑对手,这事儿我真不建议。”

这话听起来挺客气,但意思再明白不过:

你们要是真有本事,就把自家产品夸明白点,别老拿脚踩人。

小米YU7为啥火?订单多到“堵车”,用户急得转卖订单

先说说这小米YU7到底啥来头。

它定位是一款中高端智能电动车,起售价25万,顶配能干到33万。

雷军在直播里说,这车三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五个小时冲到28.9万单,直接把工厂生产线干到“冒烟”。

但问题来了——产能跟不上啊!

现在订车,标准版提车要等一年,顶配也得快一年。

这就像你点外卖点了半小时,结果商家告诉你:

“不好意思,爆单了,半年后给你送。”

于是,有人等不及了。

社交平台上开始有人转卖订单,有人贴钱转让,有人加价倒卖,搞得跟黄牛抢演唱会门票似的。

更绝的是,有些用户发现:

如果把标准版换成顶配,提车时间反而短!

这下好了,用户开始研究“怎么改配置省时间”,甚至有人专门囤订单倒卖赚差价。

友商急了:你订单多?我直接“截胡”

小米车还没交,友商先慌了。

为啥?

因为小米YU7的主战场是25-35万价位的智能电动车,这可是特斯拉Model Y、鹏G7、想L6这些“老江湖”的地盘。

小米一来,直接分走一杯羹,订单量甩其他品牌几条街。

比如上海、杭州、北京这些地方,Model Y卖得最火,结果YU7一上市,直接冲上城市销量榜首。

这时候,来、氪这些车企坐不住了。

他们干了啥?

直接派人去小米门店门口“挖客”:

你要是订了小米车,来我这买立减5000。

塔甚至让销售私下给小米车主发消息:“退定小米,我报销定金。”

这操作,简直像极了手机行业当年“华为截胡苹果订单”的戏码。

雷军回应:竞争可以,但别搞“阴招”

面对友商的“截胡”,雷军没忍住开麦了。

他在直播里说:

“有些车企专门培训销售,教他们怎么贬低小米YU7,我研究了一下,这些话术很多都不准,甚至带歪曲。”

比如,有人传“小米YU7电池不耐用”,结果雷军当场甩数据:

“我们的续航实测比标称还多5%。”

还有人说“小米车智能化不行”,结果雷军反问:

“那你咋解释苹果用户占52%?人家用iPhone的都敢买,你凭啥说差?”

雷军这波回应,既没撕破脸,也没怂。

他最后撂下一句:“产品各有各的好,如果你们真自信,就把自家优势讲明白,别老拿脚踩人。”

这话听着像鸡汤,但意思再清楚不过:

新能源车市场这么大,凭啥不能光明正大抢生意?

抢订单”背后:新能源车行业的“内卷生死战”

其实,这场“截胡大战”背后,藏着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焦虑。

2025年啥情况?

国家政策大转弯:新能源车购置税从“全免”变成“减半”,明年买车得多掏上万元。

再加上“以旧换新”补贴年底到期,用户怕多花钱,车企怕销量掉:

这就像高考前最后一周,所有人都在拼命刷题,谁也不敢松气。

再看市场。

小米YU7一出来,直接把价格打下来了。

同级别车,以前30万只能买个基础智能配置,现在小米直接塞满屏“黑科技”。

其他车企慌啥?

因为用户选车时,预算就那么多,小米一抢,他们只能靠边站。

这时候,与其自己降价,不如“劝退”小米用户,成本更低,见效更快。

但问题是,这种“截胡”能长久吗?

雷军一句话点破:“用户不是傻子。”

你今天说小米车不好,明天用户试驾完发现挺好,下次你还怎么忽悠?

长期看,车企拼的还是产品力,比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来的服务、鹏的底盘技术。

靠“抹黑对手”抢来的订单,迟早会还回去。

雷军的底气:用户画像暴露真相

雷军为啥敢这么硬气?看看小米YU7的用户画像就知道了。

平均年龄33岁,女性占30%,苹果手机用户超一半。

这些人啥特点?年轻、理性、懂科技。

他们买车前会查参数、试驾对比、看论坛评价。

这种用户群体,根本不怕友商“抹黑”:

因为人家自己会上网查真相。

更关键的是,小米用户黏性高。

雷军说,从小米SU7转订YU7的用户不到15%,说明真粉忠诚度极高。

这种用户基础,让小米有底气不玩“价格战”,而是死磕产品体验。

比如YU7的智能座舱直接接入小米生态,手机、平板、智能家居一键互联;

再比如顶配版用上了激光雷达,自动驾驶体验直接对标华为ADS 3.0。

未来咋办?小米的“阳谋”:拼产能,拼创新

面对友商的“截胡”,小米的应对策略很明确:不跟你吵,我闷头扩产能。

雷军在直播里说,小米工厂一期月产2-3万辆,二期马上投产,今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提到35万辆。

这意味着,明年用户等车的时间会缩短一半。

另外,小米还放出话来:

“等不及的可以考虑小鹏G7、理想L6或者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

这话听着像“让客”,实则是逼友商正面硬刚。

而对行业来说,这场混战或许是个好事。

雷军的“搅局”让新能源车价格更透明,技术迭代更快。

比如小米YU7一发布,极氪立马宣布升级电池包,蔚来把服务承诺改得更诱人。

这种良性竞争,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竞争要有底线,行业才能共赢

雷军这次怼友商,其实是在给整个行业敲警钟。

新能源车的未来,不是靠“踩人上位”,而是靠技术创新、用户体验。

你今天靠抹黑抢来一个订单,明天用户用脚投票,损失的不只是口碑,更是整个行业的信任。

所以,与其研究“怎么黑小米”,不如想想“怎么比小米做得更好”。

就像雷军说的:“产品各有优点,如果你们很自信,讲好自身优势就行。”

这话听着像鸡汤,但细品一下,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心态。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