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字母中,有些大小写印刷体的形状存在显著差异,如Aa, Bb, Dd, Ee, Gg, Hh, Qq, Rr等。事实上,小写拉丁字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初年的罗马手写体字母,这些字母在公元后的首个千年逐渐规范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小写形式。
拉丁字母R的原型来源于希腊字母rho。观察R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早期的R并没有右下方的斜线,与P的形状非常接近,唯一的区别在于圈是否闭合。这一特点在现代某些手写体中仍有所体现。
甚至在公元前第6-第5世纪的Lapis Satricanus石刻上,P和R的书写形式几乎一致:
早期的手写体也展现了这一特点,例如在某些手稿中,P和R的唯一显著区别仅在于竖线长度。
R的斜线在公元前第三世纪定型,从下面的墓志铭中可以明显区分出P和R的差别:
现代小写字母的形状主要受到新罗马手写体及其衍生字体——安色尔体的影响。在这些字体中,P和R的形状已与现代形式接近。
在新罗马手写体和安色尔体中,弧线和斜线之间的连接逐渐被打开,形成了现代r的形状。这一变化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弧线的出现。近代的秘书体在书写r时,特别强调了这一弧线特征:
德国的Sütterlin等书写体也采用了与秘书体类似的r写法,特别是右侧弧线与折线部分,突出了书写的特点:
然而,从法国的圆体开始,r的书写方式出现了另一种变化,看起来像是完整r的左半部分:
(应杨个毛提醒)这种法式r可能是从一种抄写字体r rotunda(Unicode字符 ꝛ )演变而来的。这种抄写字体实际上省略了字母R左半部分的竖线,常在o, b, p, h, d等带有竖线或圆圈的字母右侧使用。
在某篇推文中,有人猜测了行书法式r和抄写字体r rotunda之间的联系:
在现代美国的学校教育中,r的手写体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写法。第一种是19-20世纪之交较为传统的Palmer Method:
第二种则是比较现代的Zaner-Bloser写法,r的形状更接近法国圆体:
这种特殊的r写法有时被称为“法国r”,并在后来的教学用D'Nealian字体中得到应用:
当然,也存在一些在左上方形成一个圈的r写法:
无论采用何种书写方式,r和v的最大区别在于,r的最下端是一个尖锐的折线,而v则是一个弧线。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