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这操作,把乐道、萤火虫这两个娃给收编了,往自己体系里一塞。
这事儿吧,看着简单,背后门道可多了。
话说回来,之前蔚来亏得叮当响,还硬着头皮把乐道单拎出来,是图啥?
难道真的是钱多了烧得慌?
当然不是。
这就像是养孩子,明明家里揭不开锅了,还非要给二胎报个一年几十万的兴趣班。
为啥?
因为总觉得二胎能给自己带来惊喜,指不定将来就是个钢琴家、舞蹈家啥的,光宗耀祖,逆天改命。
蔚来当时的心思,估计也差不多。
它想着,乐道独立出去,能开辟新市场,抢占更多份额。
毕竟,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嘛。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乐道独立后,销量没起来,烧钱的速度倒是嗖嗖的。
这下好了,不仅没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反而成了拖油瓶。
现在再看,把乐道收回来,整合资源,降低成本,这才是务实的做法。
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是要盈利的。
长期亏损,再牛逼的企业也扛不住。
这就像是盖房子,地基不稳,楼盖得再高,也迟早要塌。
但是,问题来了,为啥当初非要搞独立呢?
难道蔚来高层都是傻子?
当然不是。
这里面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商业逻辑。
记住:战略这玩意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市场瞬息万变,战略也得跟着调整。
当初搞独立,可能是为了吸引新的投资,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差异化竞争。
但现在市场环境变了,原来的战略行不通了,那就得及时止损,调整方向。
这种情况,就好比开饭店,一开始定位高端,结果发现高端市场太小,客人太少,那怎么办?
难道硬着头皮继续装高冷?
当然不行,得赶紧调整菜单,增加大众菜品,吸引更多顾客。
说白了,蔚来这次调整,就是典型的“战略修正”。
发现之前的路走不通,赶紧换一条路走。
这没什么丢人的,反而是明智之举。
现在把子品牌并入蔚来体系,在渠道、营销、研发等方面都能节省不少费用。
这就像是把几个小水管合并成一个大水管,流量肯定更大,效率肯定更高。
之前光投入、没产出,这种日子谁也受不了。
这操作相当于啥?
相当于把一个部门经理降级成普通员工。
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却是为了整个团队的生存。
部门经理能力再强,如果带不动整个团队,那也只能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乐道这个品牌就消失了。
它可能会成为蔚来体系下的一个产品线,或者一个子品牌。
但它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成为了蔚来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汽车行业太卷了。
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简直就是一片红海。
各家车企都在拼技术、拼价格、拼服务,恨不得把对手卷死。
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单打独斗很难生存,必须抱团取暖,才能活下去。
所以说,蔚来这次调整,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选择。
它反映了当前汽车行业的残酷现实,也体现了蔚来管理层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
但是,这真的合理吗?
当初信誓旦旦说要独立发展,现在又灰溜溜地并入母公司,这会不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会不会让投资者对蔚来的未来产生疑虑?
这些都是蔚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商业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没有永远的成功,只有永远的适应。
蔚来这次调整,虽然看起来有点狼狈,但也是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
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走出困境,就看蔚来接下来的表现了。
记住:企业就像一艘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船,遇到风浪就要及时调整航向,否则很可能会沉没。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蔚来”,也得在现实面前低头。
人真的是太难了,企业更是难上加难!
希望蔚来这次“瘦身”之后,能轻装上阵,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毕竟,我们都希望看到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