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汽车曾凭借创始人雷军的个人魅力和品牌影响力,以及一系列吸睛的营销手段,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成为备受瞩目的 “顶流”。然而,近期小米汽车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退车风波愈演愈烈,销量也呈现出连续下滑的态势,曾经被捧上神坛的雷军,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小米汽车又该如何破局?
信任危机集中爆发
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始于今年3月的一场致命车祸。一辆开启 NOA 辅助驾驶的小米 SU7 以 97km/h 的速度撞上隔离带,车内3人不幸遇难。后台数据显示,系统仅提前4秒预警,驾驶员实际反应时间不足 2 秒。这起事故不仅让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产生了强烈质疑,也让小米此前在发布会上宣传的 “全国无死角智驾”“自动躲避障碍物” 等话术显得苍白无力。此后,工信部出手整顿智驾乱象,小米被迫将宣传口径从 “高阶智驾” 改回 “辅助驾驶”,其前期积累的 “智能驾驶领先者” 人设瞬间崩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月30日,小米 SU7 Ultra 车型的 1.7.0 版本更新将最大马力从 1548 匹限制至 900 匹,且车主需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解锁 “排位模式” 下的高性能。这一操作引发了车主们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自己花钱购买的高配车型,到手后性能却被 “阉割”,且该操作并未在购车协议中提前告知,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此外,这一事件还催生了代刷圈的灰色服务,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小米汽车的负面印象。
而在5月,小米 SU7 Ultra 价值4.2 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被曝功能虚标,成为了引发退车风波的导火索。车主实测发现,该前舱盖宣传中的 “空气动力学设计”“双风道高效导流散热” 等功能均未实现,实际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致,仅减重1.3 公斤。用鼓风机测试时,开孔处纸巾纹丝不动,所谓的风道设计并未形成有效气流。这一情况与小米官方此前宣传的 “赛道级散热设计”“提升刹车散热效率 15%” 等内容严重不符。300多名车主因此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并启动集体诉讼程序,部分车主已委托律师团队推进法律追责。面对舆论压力,小米官方于5月7日晚间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就碳纤维前舱盖问题致歉,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 2000 元)。但这一方案被车主认为 “缺乏诚意”,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积分价值仅为选装费的 4.7%,且未覆盖已提车用户的退车诉求。小米始终未承认虚假宣传,仅称 “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销量数据敲响警钟
在一系列负面事件的影响下,小米汽车的销量数据率先出现下滑。4月,小米SU7交付量环比下降3.4%,为上市后首次负增长;高端版 Ultra 车型订单量腰斩,部分线下门店客流量减少 30%。进入5月,情况并未好转,据相关数据显示,小米汽车上周(5 月 5 日 - 11 日)销量仅5180 辆,排名新势力第五,被问界、理想等品牌甩在身后。曾经引以为傲的 “周销6400 辆” 如今已成为过去式,目前的销量成绩与雷军年初定下的35万辆年目标相去甚远。
不仅如此,资本市场也对小米汽车的负面事件做出了反应。小米汽车概念股一周内市值蒸发200 亿,投资者用脚投票,对小米汽车 “重营销轻技术” 的模式表示质疑。在汽车之家等平台,小米SU7 的车主满意度从92% 暴跌至65%,“虚假宣传”“过度承诺” 成为高频差评关键词,用户口碑的崩塌对小米汽车的未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问题根源深度剖析
小米汽车当前的困境,从根本上来说,是其营销与产品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小米汽车延续了手机行业的 “流量至上” 策略,发布会对标保时捷、纽北刷圈造话题、雷军个人IP强势背书,在短时间内成功吸引了大量流量,引爆市场。然而,汽车产业与手机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汽车的核心在于 “可靠性” 和 “用户体验”,仅仅依靠参数堆砌和营销话术是无法长久留住消费者的。以 SU7 Ultra 车主为例,其中 50% 是首次购买 50 万以上车型的 “新贵群体”,他们对汽车的 “性能兑现度” 极为敏感,而小米在空气动力学设计、智驾系统成熟度等方面的实际表现,与营销宣传存在明显落差,这必然导致消费者的失望和信任危机。
此外,小米对 “软件定义汽车” 的理解存在偏差。小米试图用 “手机 OTA 思维” 改造汽车,认为可以通过软件更新持续优化体验,却忽略了汽车硬件的物理极限。例如 “锁马力” 事件,本质上是用软件手段弥补硬件安全设计的不足;碳纤维前舱盖的功能虚标,也暴露了其在空气动力学研发上的短板。传统车企如保时捷,会为选装件建立严格的技术验证体系,而小米更习惯用营销概念替代技术落地,最终导致 “高端体验” 沦为空谈。
再者,随着工信部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智驾宣传新规” 等政策的落地,汽车行业进入 “祛魅期”。小米此前依赖的 “擦边球营销”—— 如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夸大空气动力学效果等手段,再也无法行得通。数据显示,2025 年新势力车企因虚假宣传被投诉量同比增长 180%,小米成为 “重灾区”,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行业整顿的 “典型案例”。
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小米汽车急需寻找破局之道。首先,在产品层面,小米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弥补技术短板,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和空气动力学等关键领域,要通过技术迭代重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例如,小米近期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并投入 40% 研发预算升级智能驾驶技术,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其次,在品牌和营销方面,雷军需要减少 “网红式营销”,更多地以 “产品经理” 的身份介入,通过直播解读SU7的安全设计细节、参与智驾系统的用户调研等方式,重塑专业形象,淡化个人 IP 与产品的过度绑定。同时,小米应建立更加专业、高效的危机公关体系,避免在面对负面事件时,舆论完全聚焦于雷军个人,导致企业形象受损。
此外,小米还需重视用户体验和口碑的修复。对于此次退车风波中的车主诉求,应给予更加积极、合理的回应,切实解决用户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推出缺乏诚意的补偿方案。通过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互动,逐步挽回用户的信任。
雷军曾说 “造车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如今小米汽车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从 “顶流” 到深陷舆论漩涡,小米汽车的经历给所有依赖流量红利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汽车行业,安全与诚信才是立足之本,只有从流量狂欢回归技术沉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未来。
小米汽车能否成功破局,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