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斯堪尼亚要来了!

今日,斯堪尼亚官微发布了一则新闻,宣告2025年,瑞典商用车巨头斯堪尼亚迎位于江苏如皋的工业生产基地即将正式投产。2025年9月,工信部第399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由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生产制造的经典Super系列牵引车及4款底盘车产品正式亮相,即将与中国用户见面。

“中国制造”的斯堪尼亚要来了!-有驾
“中国制造”的斯堪尼亚要来了!-有驾
“中国制造”的斯堪尼亚要来了!-有驾

为加速推进中国战略,斯堪尼亚今年已连续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完善售后网络(5月6日,斯堪尼亚中国零部件中心开业运营,大幅提升售后响应速度与服务效率;

创新商业模式(8月8日),推出牵引车经营性租赁业务,以更灵活的模式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助力物流企业轻资产运营;

数字化生态建设(8月15日),全新“斯堪尼亚”官方APP上线,为车主、车队管理者及驾驶员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体验。

渠道扩张:斯堪尼亚正持续扩大经销服务网络,预计至2025年底经销商数量将突破40家,2026年扩展至70家以上,进一步贴近客户运营场景。

媒眼观察

斯堪尼亚近期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战略举措,背后反映出其对中国商用车市场深刻洞察后的系统性布局意图。其核心意图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

一、深度本土化,以“中国制造”应对市场竞争

通过如皋生产基地的投产,斯堪尼亚旨在实现从“欧洲进口”到“中国制造”的战略转变。这不仅能够规避高额关税和进口成本,降低产品终端价格,提升与中国本土品牌(如中国重汽、陕汽)及国际竞争对手(如奔驰、沃尔沃)的价格竞争力,更向市场传递其“长期扎根中国”的决心。强调“全球统一标准”则意在打消用户对本土化生产可能带来品质降低的顾虑,维持其高端、可靠的品牌形象。

二、从“卖车”到“卖服务”,重构商业模式

斯堪尼亚的意图远不止于销售更多的车辆,其真正目标是转型为全方位的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

经营性租赁与融资租赁:旨在降低客户的使用门槛,吸引那些资金敏感、希望“轻资产”运营的中小型物流公司或个体车主,这是一种从“拥有车”到“使用车”的消费理念培育,旨在扩大潜在客户基数。

零部件中心与网络扩张:核心目的是构建行业领先的服务响应体系。商用车是生产工具,停运即损失,因此极致的售后服务(快速维修、充足配件)是比车辆销售本身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用户愿意为其高溢价买单的关键。

官方APP上线:这是数字化生态的入口,旨在通过数据连接车主、车辆和车队,增强用户粘性,并为未来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如运力匹配、油耗管理、智能调度)打下基础,最终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内。

三、绑定中国客户,建立深度合作的“伙伴关系”

其最终意图是与头部物流客户形成深度绑定。通过提供“整车+金融+服务+数字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斯堪尼亚希望深度介入客户的日常运营,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运营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客户的业务增长会直接带动斯堪尼亚车辆、服务及金融业务的增长,构建起一道坚实的护城河,让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撬动其核心客户。

四、长远布局:以中国为基点,辐射全球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市场,更是新能源和智能物流技术应用最前沿的试验场。斯堪尼亚的深度本土化,意图之一便是贴近市场、快速响应,利用中国的供应链和市场反馈来反哺其全球产品研发与创新,特别是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未来,如皋基地完全有可能成为其全球制造和出口枢纽之一。

总结:斯堪尼亚的深层意图

斯堪尼亚的系列动作,其核心意图可归结为三点:

市场下沉:通过本土化和灵活的金融方案,切入更广阔的价格敏感型市场,改变其过于“高端小众”的定位。

价值提升:将竞争维度从单一的“车辆性能”提升到“整体解决方案能力”,通过服务创造持续收入,提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生态构建:打造一个以斯堪尼亚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物流生态体系,从一次性的交易关系转变为持续的、共生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表明斯堪尼亚已不再将中国视为一个简单的销售市场,而是将其定位为关乎其全球未来发展的战略核心市场。这是一场从产品、渠道到商业模式的全面且深入的转型,旨在在中国这个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市场中,建立可持续的、长期的优势地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