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万人一周内掏钱买问界M7,杭州车主在服务区说了一句话,让我连夜退了理想L8订单
暴雨天,城市高架。
前车突然亮起刹车灯,我脚还没来得及动,问界M7已经自己停住了。雨刮器疯狂摆动,车窗外一片模糊,但那一瞬间心跳反而慢了下来。不是那种被吓到的慢,是突然发现有人替你扛住了压力的那种松弛感。
副驾的朋友抓着扶手,缓了好一会儿才说:“这车开起来,有点东西。”
这是我试驾第三天遇到的场景。
之前在沪杭高速服务区,碰到一个开M7的杭州大哥。聊天时他提了一嘴,自己之前定了理想L8,后来退了。我问为什么,他没直接回答,只是说:“你去开一圈就明白了。”
当时我不太理解。新能源车这两年我接触的不算少,蔚来、小鹏、极氪都开过,各有各的好。但真正上手M7之后,有些细节开始让人回味。
比如那套智驾系统。三十多个传感器堆上去,听起来很唬人,但技术参数这东西,说得再好听也不如实际体验来得直接。它处理加塞的方式有点意思——不是机械地减速让行,而是会观察后车距离,该走的时候不犹豫,该让的时候也不拖泥带水。就像路上那些开了十几年车的老手,知道什么时候该硬气,什么时候该服软。
高速上遇到大货车并线,我下意识握紧了方向盘,但车自己调整了车道位置,既保持了安全距离,又没有突兀地急打方向。这种细微的处理方式,和某些品牌那种“一刀切”的避让逻辑完全不是一回事。
带家里人出门那次,发现了另一个隐藏的舒适点。老婆坐副驾看剧,我开导航,她戴着蓝牙耳机,我听语音提示,互不干扰。这设计看着不起眼,但家里有孩子的人都懂,长途出行能各玩各的有多重要。后排小孩睡着了,车内安静得只剩下轮胎和路面摩擦的轻微声响。
冬天续航这事儿,我专门测过。去年开纯电车,冬天掉电能掉一半,每次出门都得精打细算。增程版跑长途,油箱加满能撑个一千多公里,这个数字不算特别亮眼,但关键在于它给了你底气。不用开到半路就开始盘算下一个充电桩在哪,也不用担心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要等两小时。
停车这块,我一直头疼。家附近商场地下车库,那些车位窄得让人怀疑人生。旁边停着两台车,留给你的空间就一条缝。以前每次都得来回倒腾好几次,现在站在车外,用语音指挥它自己挪进去。第一次用的时候,感觉挺玩具的,但慢慢发现这功能是真刚需。尤其是那些新手司机,光这一个功能就能省下不少补漆钱。
空间布局倒是没什么花活,六座就是六座。第二排那两个独立座椅,我爸坐了趟长途,下车后说腰不疼。他以前坐七座车,每次长途回来都要贴膏药。第三排我让一米七五的同事坐过,他说膝盖不顶前排,偶尔坐坐没问题。
车机那些智能功能,我没全部摸透。不过试过几次提前用车机开家里空调,回家就能享受凉爽,这种小细节用过之后就回不去了。还有一次组队出行,能实时看到对方的位置,不用在微信群里问来问去“你们到哪了”。
跑高速的时候,车内噪音控制得挺到位。一百二十的速度,后排的孩子能睡着,这个表现比我预想的好。当然,你要拿它和百万级的车比,肯定还有差距,但考虑到价位,已经超出了及格线。
一周七万多人下单,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是什么?
开了一个多月,我渐渐理解了杭州那个大哥说的话。M7没有哪个地方特别炸裂,但它在你真正用得到的地方,基本都做到了位。家用车要的不是某一项登峰造极,而是整体不掉链子。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小设计,用着用着就变成了习惯,离不开了。
值不值,每个人心里的秤不一样。但如果你问我那个理想订单退得后不后悔,我想了想,摇了摇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