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号的夜里,奶茶店老板们的微信群突然炸了。有人拍着桌子喊:“环保杯又断货了,我这周还能开门吗?”有人干脆发自拍,纸杯里灌着半杯奶茶,眼里满是写作业前夜的绝望。要不是朋友圈都在刷“禁塑令”,我差点以为大家是在聊世界杯加时赛的点球大战。说禁酒令还没消化完,禁塑令就一脚踢门,这年头餐饮业的热闹,跟北方冬天的雾霾一样,没完没了。
想当年,奶茶店开业仪式热闹得像春晚。老板娘会拉着家人合影,朋友圈里刷屏的都是“今日营业,欢迎打卡”。现在呢?她一边贴着“环保杯升级”的通知,一边跟供应商“斗智斗勇”,每次进货都像抢春运车票,手慢无。环保杯比塑料杯贵了不止一星半点,利润表上那点微薄的绿,瞬间变成了老板脸上的青。有人揶揄,“环保是好事,但小本生意哪经得起这折腾?”
说起“禁塑令”,外行人总以为换个杯子、换根吸管而已。可真让你去后厨转一圈,才知道什么叫“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环保吸管放桌上,没几天就被顾客吐槽“喝不动”;外卖用纸盒,遇到点油,直接变“湿答答的纸船”,谁还敢点麻辣烫?有人调侃:“环保餐具用起来,感觉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漏。”这种“惊喜”可不是奶茶店主想要的。
行业大佬们倒是见怪不怪。大品牌早把“可降解材料”写进供应链合同,小品牌老板却只能抱团跟进货群里“薅羊毛”,拼团价都快赶上零售价了。环保材料的供应商最近成了行业“新贵”,手头订单排到下个月。你说这像不像前几年的口罩荒?一夜之间,谁手里有货,谁就是爹。
政策的初衷,谁都懂。环保这事儿没人反对,地球也确实需要喘口气。但小店主天天琢磨的不是“地球能多绿一点”,而是“今天能不能卖完这批奶茶”。罚款十万、随时停业,谁不怕?有的店主半夜刷政策细则,看得眼睛直冒金星。合规餐具标准一变再变,县城和农村的小店就像被时代扔在了身后,想跟上都跟不上。
你问顾客,环保套餐点不点?说实话,大多数人还是习惯要吸管、要餐盒。有人抱怨:“环保吸管硬得能打架,纸盒一泡就漏。”消费习惯不是说改就改的,就像让南方人冬天穿羽绒服,穿是能穿,可真不舒服。有人说,这波政策是行业洗牌,资本和头部品牌早就开始布局,小店主只能拼命游泳不被浪头拍翻。
“禁塑令”其实像极了体育圈的临场变阵。政策一下场,行业战术全得重排。奶茶店主开始抱团取暖,群里充满了“谁有靠谱供应商?”、“环保吸管哪家不粘牙?”的求助声。有人干脆改做无餐具自提,试图“卷”出一条新路。你说这是创新,还是最后的挣扎?没人能给答案,反正谁心里都打着小算盘。
这一套折腾下来,奶茶店主们的心理防线早就不堪重负。上周有个朋友吐槽:“还不如直接回家种地,环保空气新鲜。”也有人反问:“下一个禁令是不是该轮到纸巾?”群里笑声一片,背后却是数不清的无奈。说到底,政策的落地和现实的摩擦,才是最扎心的地方。大城市能跟上,小地方只能硬着头皮扛。有顾客喝奶茶卡出新高度,老板娘干脆把吸管换成自家竹筷,反正“只要顾客开心就好”。
行业里其实有点像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谁都知道方向,真踢起来,脚下全是泥。环保材料的降解门槛高,纸杯纸盒的供应链还在慢慢爬坡,政策执行的刚性和现实的弹性之间,摩擦出了不少火花。你再看外卖平台的环保选项,点单的还真不多,大家嘴上说环保,手里还要两根吸管。习惯的改变,远比政策落地慢。
数据这块也不是小事。2023年中国餐饮行业一次性塑料餐具用量超1200亿件,奶茶行业用掉的塑料杯和吸管,摞起来能从广州排到漠河。政策一出,环保材料需求飙升,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股价跟着跳舞。资本的嗅觉一向灵敏,环保风口下,谁能抢到头啖汤,谁就能吃下半壁江山。
讲真,这场“禁塑令”不只是环保那么简单,更像一场行业洗牌。有人趁势起飞,有人被淘汰出局。头部品牌有资源、有资本,转型快得像短跑运动员;小店主只能边跑边喘,生怕掉队。你说,奶茶还能不能顺利喝到嘴,环保和体验到底怎么平衡?没人能拍胸脯保证。
突然想到,网友评论区总是最热闹。有人说,“环保杯一用就漏裤子,奶茶还没喝到嘴,就先洗了条裤。”还有人阴阳怪气,“下回是不是该禁外卖了?”讨论声里,调侃和心酸搅成一锅粥。网友有时候就像放大镜,盯着店主的芝麻大点错漏,自己家里塑料袋堆成山也不嫌事儿大。
政策落地的效果,说实话还真得时间检验。你问我怎么看?我更想问,明天早上第一杯奶茶,是不是又要用纸杯喝,吸管会不会卡得脑门疼?你又会不会在环保和方便之间,纠结地选半天?评论区等你来吐槽,反正生活这场球赛,谁都别想一脚踢进终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