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电门下去,感觉那匹沉睡多年的“野马”像被惊醒了一样。不是发动机的轰鸣,而是那种久违的、带着新鲜电味的推背感。坐在新老板接手后的试制车里,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回魂”。
其实要不是参加成都那场小范围的封闭展示,我根本想不到,这家曾经风光得能起诉福特、还赢了官司的四川车企,过去几年日子过得有多惨。车间里曾经的声音,从轰隆的冲压机,变成冷清的脚步声;曾经以年销量数万台自豪的野马,跌到连自己负债都数不清的地步。
那天试驾场景很有戏剧性。展厅就在老厂区里,墙上还是上世纪留下的涂装,但车停在正中间,车头的标识已经换成了全新的极简银标。围着车打量,前脸不算张扬,像个经历过大场面的人学会了收敛。但细节里能嗅到“新老板”的审美——灯组是贯穿式的,转向灯点亮时有种“呼吸”的律动感,看着挺高级。
坐进驾驶位,内饰用料肉眼可见地厚道了不少,不再是过去那种“塑料感爆棚”的廉价感。中控屏幕尺寸很大,反应速度也跟上了主流水平,方向盘的多功能按键手感紧实。虽然只是短暂体验,但刹车脚感轻盈,电门响应挺干脆,在城里穿梭应该不会拖沓。
聊起背后的事,比试驾更精彩。如今的野马,其实已经是第三次换东家。从当年四川的“川汽名片”,到被本地大集团收编,再到卖给山东的低速电动车大哥“雷丁”,每一次转手的理由都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做大规模,有的是为了拿生产资质,有的干脆就是为了续命。
雷丁当年接盘时,可是拍着胸脯说要“弯道超车”的。那会儿他们推出的纯电小车在乡镇市场卖得很嗨,芒果这款车甚至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成了街头常客。但现实很快泼了凉水——原材料疯涨,市场换了玩法,资金链像抽掉了地基一样垮塌。雷丁自己没救下来,还把野马一起拖下了水。
到了今年,广东的云鹰汽车这股新力量进场,故事才又有了转机。有意思的是,他们不仅把雷丁的上层控股公司买了下来,还迅速组了新公司——名字叫“云界智能汽车”,据说盯上了网约换电车这个赛道。这个思路在行业里并不算常规,因为换电更多被牵扯在商用车和头部新能源品牌手里。
云鹰接手后动作很猛。除了换帅,李世伟空降成野马的新掌门,还拉上了北京汽车制造厂(成都)有限公司干了三件事:成立专注研发的公司,搞专用车的公司,还有盯住重型车的公司。看得出来,他们不想只押注乘用车,打算多点开花。
我在厂区一位老员工的带领下,逛到以前的总装线。那种味道很特别,混合着机油、铁锈,还有一些老涂装的油漆味。老员工拍拍一辆停在角落的老款SUV说:“当年这车上市那气势,销售办公室的电话能打到爆。”然后笑了笑,补了一句,“后来嘛……你也知道。”
归根结底,野马的底子还在——那张中国不多的“双资质”牌照,依旧是它的护身符。在新能源时代,这张牌比金子都值钱,也正是这让它即便几度易主,也总有人愿意接。
不过,外界对它的态度很复杂。有人看好,觉得有新资本、肯砸钱,野马就能起死回生;也有人摇头,说当下的新能源市场就是修罗场,哪怕有三条命,也很难突围。我个人觉得,至少在换电和专用车领域,它还是有机会跑出自己的细分天地的。
试驾结束的时候,天色刚暗下来,厂区外的路灯一盏一盏亮起。那台试制车静静停在阴影里,灯光勾勒出硬朗的车身线条。忽然想起一个车友的调侃:“这车的后备箱大得吓人,装下半个客厅都没问题。”是真是假我没试,但这个画面,倒是挺贴合它现在的处境——既能装下辉煌的过去,也得留出地方给未来的新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