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一到,喜欢自驾出行的朋友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路线、安排行程。尤其是长假里,车上空间宽敞,安全感足,家人孩子都能舒舒服服。说实话,自己去年也试过,一家四口开车去乡下,途径几个大城市的高速路段,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路上绿牌车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北方城市,新能源车的存在感直线上升。
我记得去年我还偷偷观察司机们充电的场景,因为我对新能源车的了解还算不少。也曾问过朋友,他是修理工,说他每天修的新能源车,大部分节假日都不带下来,反倒能接到多一点保养。但最让我关注的,不是修车厂的观点,而是在路上的实际体验。
这个假期高峰,预计高速路上的车流会达到700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车大概有1400万辆。我这次算了个粗心算账:1400万新能源车,如果每辆车出行一次,平均每辆耗油(耗电)多长时间?好像不少人都在问:电动车的续航,是真的能撑完整个长途旅程么?充电难这个老问题,却在这两年基本上解决了。记得去年我翻了下笔记,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充电桩突破了1280万台(大概不确定,毕竟数据一年比一年新鲜),在高速公路沿线,每隔几百公里就能找到一个服务区的充电桩。
其实我私人觉得,充电桩的普及,才是真正让新能源车成为主流的关键。过去有人担心跑高速途中突然没电,现场充电排队要排几个小时,但今年数据显示,服务区电桩的覆盖率达到了98.4%,比前年多了快一倍。高速上的充电桩配置越来越合理,排队时间明显缩短(这段先按下不表,别打我,我也知道平时有时候还会遇到排队的情况,毕竟用户多,资源有限嘛),我身边朋友还说,不瞒你说,去年充电排队,我都差点开走了,现在只要心里有点担心,能提前充上电。
这让我奇怪:为什么大家突然就路转粉了?我猜啊,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外,价格和政策也是大因素。好比我爸说,充电、电池,逐步变成本价,买车成本明显比以前低,挺实在。购车政策的补贴还在,像今年一些城市还有限行优惠、免费专用车道还能走,省下时间,提高效率。这种实实在在的实惠,让原本犹豫的潜在用户开始动心。
但我也知道,不能只停留在买车买充电桩。讲到供应链,其实我一直觉得新能源产业的成功,就像在做一道非常复杂的饭。一方面,原材料(锂、钴)采集的难度很大,价格又在波动,谁都知道矿源有限,供应紧张是个隐忧。另一方面,研发创新也是关键。去年我和一些供应链公司聊过,他们在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上下功夫,试图延长续航甚至降低成本。有个业内朋友说:现在锂电池的技术进步快得,让我都跟不上步伐。似乎总有个瓶颈:电池安全性、充电速度、回收再利用,都还在攻关。
我还注意到,很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担心其实来自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回收续航力的问题。有次我看到一位同行评论:电池用到一定年限,得处理,不能像油车那样随手扔。这个话题挺敏感,也显示出行业还得在绿色回收方面多努力(这段先按住,毕竟未来还得面对,不能只讲好事)。
推动绿色出行,除了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外,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公众的认知转变。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是小学老师,经常教孩子们低碳环保的话题。去年,他跟我抱怨:生活节奏快,能坚持绿色生活真不容易。我还说:不过绿色出行像个潮流,慢慢融入日常了。这还是一种文化的变迁。
对了,刚才我翻了下手机的相册,看到去年我在高速,可爱的充电桩就散落在服务区里,挺有仪式感的,未来的路上,有这些充电站伴随我,心里总踏实点。但我也没细想过:万一哪天,新能源车和充电桩被定义为必需品,价格还会不会更实惠?我觉得还得看总体科技突破的速度,毕竟,想象一下,如果未来续航能做到百公里电耗10度电(不确定),那开起来就真像开油车一样舒服。
不管怎么说,未来的路还长。中国在绿色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上,展现的不只是一种经济速度,更是一场责任担当。每次看到城市里每个角落都在推绿电、植电厂,我就觉得,这个国家真的在用行动告诉自己——我们能也要做到绿色环保。刚才和一个修理工聊,他笑着说:以后充电桩都变绿了,那才叫搞绿色革命。这想法挺带感的,你觉得呢?其实我在猜,可能未来我们的绿色出行道路,会变得比今天更顺、更便捷,只要等技术再多一点点。
Anyway,下一次自驾的时候,不知道你会不会在高速休息区,碰到满满的绿牌车,心里会不会泛起点特别的感慨?
或者,你还在犹豫要不要换新能源车的阶段?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