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比亚迪一季度爆单,93万辆,自主品牌季度销量摸到天花板,这事儿好像没啥波澜。但咂摸咂摸,淡季出奇迹,这背后藏着啥门道?技术加产品,这说辞听着有点官腔,但真能一言以蔽之?
这数据确实炸眼。要知道,春节那段日子,大家心思都在家里蹲,能顶着寒潮逆势上扬,肯定有点绝活。比亚迪自己说是技术井喷,又是智驾辅助,又是混动革新,又是无人机助阵,恨不得把所有时髦玩意儿都往车上招呼。听着挺玄乎,但消费者真就奔着这些“黑科技”去的?
未必见得。咱老百姓掏腰包,图的还是个实在。价码、油耗、肚量、皮实耐用,这些才是硬杠杠。比亚迪现在走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把这些基本功练得溜。再加上新能源这股东风,以及自主品牌这些年攒下的名声,才能有这番景象。
当然,技术迭代肯定是添砖加瓦。就像第五代DM混动技术,号称油耗更省、续航更劲,这确实能撩拨一部分对电车心存疑虑的潜在客户。但别忘了,现在市面上能挑的电车琳琅满目,比亚迪能鹤立鸡群,靠的绝不是单打独斗的技术王牌。
海外淘金,21万辆的战绩也颇有斩获。巴西、泰国、英国、澳大利亚,这些地方水土各异,能同时在这些码头扎下根,说明比亚迪的产品适应性很强。但别掉以轻心,全球车市风起云涌,往后要过的关卡还多着呢。
有人说,比亚迪是“左手技术,右手产品”,这话靠谱,但我觉得还欠点火候。比亚迪的得势,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力。天时是新能源的浪潮,地利是中国这块沃土,人和是比亚迪多年沉淀的技术和品牌底蕴。
但当我们把比亚迪的成功归因于“技术+产品”时,是不是也应该反刍一下,其他车企在干嘛?为什么有些车企在研发上砸了不少银子,却始终无法转化为市场优势?是不是在产品调性、营销套路、渠道铺设等方面跑偏了?
或者更进一步,当我们惊叹比亚迪的销量神话时,是不是也应该瞅瞅,这些车都卖给了哪些人?是真正需要电车的用户,还是被政策牵着鼻子走的“准刚需”?电车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市场需求本身,而不是靠输血和政策偏袒。
再说了,比亚迪也不是毫无软肋。品控瑕疵、售后体验、充电桩布局等等,这些都是掣肘电车发展的瓶颈,也是比亚迪需要持续打磨的地方。
单看销量,比亚迪确实春风得意。但数字背后,潜伏着更深层次的行业厮杀、市场法则和社会命题。当我们为比亚迪的成就喝彩时,也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看到暗礁,看到短板,才能更好地把舵未来的航向。
所以,比亚迪二季度能卖多少?谁说得准呢。但更关键的是,它能否一以贯之地保持技术领跑,不断精进产品品质,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芳心。这才是决定它未来命运的胜负手。就像开头说的,技术和产品固然是敲门砖,但最终考验的,还是企业对市场、对用户需求的洞若观火。这可不是靠画饼充饥就能搞定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