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比亚迪L4级自动驾驶巴士缓缓停靠在新加坡滨海湾站台,乘客有序上下。这不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2026年即将出现的日常景象。
2025年10月,比亚迪联合蘑菇车联和MKX Technologies成功中标新加坡首个L4级自动驾驶巴士官方项目。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合作,而是中国自动驾驶技术首次被纳入海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从新加坡到东南亚,从中东到拉丁美洲,比亚迪的自动驾驶版图正在全球快速扩展。这场悄然进行的出行革命,背后是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与全球交通转型的历史性交汇。
01 新加坡突破:从“考场”到“战场”的里程碑
新加坡素以严格的法规和国际化标准著称,被称为自动驾驶的“顶级试炼场”。成功进入新加坡市场,意味着获得了全球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比亚迪此次中标的新加坡项目,由陆路交通管理局(LTA)主导,是全球首个将L4级自动驾驶巴士纳入公共交通系统的尝试。2026年中,首批电动自动驾驶巴士将在纬壹科技城、滨海湾等地上线,载客量16人,票价与普通巴士相同。
这些自动驾驶巴士将无缝融入现有公交系统,乘客无需支付额外费用即可体验最前沿的交通科技。这种设计体现了新加坡政府让先进技术惠及日常生活的决心。
比亚迪在新加坡的突破并非偶然。数据显示,比亚迪2024年在新加坡的注册销量达到6191辆,首次超越丰田、宝马和特斯拉,成为当地最畅销品牌。这种市场认可度为自动驾驶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东南亚布局:联手Grab,打造智能出行生态
东南亚成为比亚迪自动驾驶出海的第一站,不仅因为其地理邻近性,更源于该地区庞大的出行需求和政策支持。
2025年9月,文远知行与东南亚超级应用Grab合作,在新加坡推出首个面向消费者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Ai.R项目。该项目的11辆自动驾驶车辆将在榜鹅(Punggol)沿两条指定路线服务居民,这是新加坡首次在居民区开展此类自动驾驶接驳服务。
比亚迪与东南亚网约车平台Grab的合作模式具有战略意义。Grab作为东南亚领先的超级应用,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完善的支付系统,而比亚迪则提供先进的自动驾驶车辆技术。
这种“技术+生态”的合作模式,使比亚迪能够快速融入当地出行市场,避免了自己搭建运营网络的高成本投入。比亚迪在泰国罗勇府的工厂已带动5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构建起从电池生产到充电网络的完整产业链。
东南亚市场的特点在于多元化的交通需求和较高的新技术接受度。从旅游景点的接驳服务到城市居民的日常通勤,自动驾驶技术在这里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03 中东机遇:石油富国的绿色出行革命
令人意外的是,传统石油出口国中东正成为智能出行的重要市场。沙特计划未来10年投资500亿美元推动电动汽车生产,预计到2030年,利雅得的电动汽车占比将至少达到30%。
这一转型背后是中东国家经济多元化的战略需求。阿联酋“We The UAE 2031”愿景和迪拜“D33”经济议程,都将可持续交通和智能制造作为核心发展领域。
中东消费者对高端智能车型的偏好,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理想落地场景。问界M9、理想MEGA等高端电动车凭借自动驾驶技术在中东打开市场,智能化水平成为差异化竞争核心。
比亚迪在中东的布局已有时日。2023年9月,比亚迪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发布了ATTO 3、汉、唐、海豹、海豚5款车型。更关键的是,2025年7月,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会见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比亚迪宣布将在土耳其投资10亿美元建设年产能15万辆的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
阿联酋的“智慧交通蓝图”正在推动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技术应用。中东地区充足的阳光资源为电动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了天然的太阳能充电条件,这种“光伏+储能+充电”模式有望成为区域特色。
04 拉丁美洲实践:从电动化到智能化的渐进路径
拉丁美洲市场展示了另一种自动驾驶出海路径——从电动化逐步过渡到智能化。
2024年9月,比亚迪向乌拉圭最大的电动公交运营商CUTCSA交付100台纯电动大巴。这次交付不仅是产品销售,更是为未来的自动驾驶服务奠定基础。
CUTCSA集团表示,期待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到2040年实现其车队全面电动化的战略目标。这种长期合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哥伦比亚,比亚迪早已深耕超过10年。2013年,45辆比亚迪e6构成的南美首支纯电动出租车队在此落地。近3年,比亚迪陆续在该市场发布海豹、海鸥、SUV元UP等车型,签署的订单量超过1000辆。
拉丁美洲的独特优势在于城市结构相对集中,主要人口集中在少数大城市,这降低了自动驾驶系统部署的复杂性。波哥大、圣地亚哥等城市已建成较完善的电动公交网络,为自动驾驶升级提供了良好基础。
05 欧洲策略:高端市场的高门槛突破
欧洲汽车市场素以高标准和保守性著称,比亚迪在此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策略。
比亚迪在欧洲选择与本地知名制造商合作,例如与亚历山大·丹尼斯有限公司(ADL)强强联合,共同为伦敦打造零排放电动公交车队。这种合作模式既满足了当地市场对品质的高要求,又融入了比亚迪的核心技术。
ADL首席执行官科林·罗伯逊曾表示:“比亚迪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的专长是无可比拟的,而我们在全球享有强大、可靠、高性能汽车的声誉。” 这种“技术+品牌”的双赢合作为自动驾驶进入欧洲铺平了道路。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立的工厂是欧洲战略的关键一环。该基地采用“电池电芯进口+本地化组装”模式,可将关税影响降至最低,预计2025年产能达15万辆,覆盖欧盟市场。
欧洲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性的高度关注,与比亚迪的企业理念高度契合。一位伦敦巴士司机评价比亚迪电动巴士:“这部车改善了我的工作环境……提速快、很顺滑,刹车也很灵敏。” 这种良好用户体验为自动驾驶技术接受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06 技术优势:比亚迪的自动驾驶“底气”
比亚迪在全球自动驾驶市场的快速扩张,背后是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独特的战略布局。
比亚迪早在2016年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技术,并推出了自己的L4级无人驾驶系统。截至2025年,比亚迪全球累计授权专利超过3万项,拥有超过10.28万名研发人员。
比亚迪的独特优势在于“电动化+智能化”的协同效应。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系统与车辆底层的深度集成。
2024年,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技术,实现发动机热效率46.06%,综合续航超2100公里。这种电动化技术的领先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了可靠的能源基础。
在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坚持独立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的双线进行。比亚迪全栈自研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发挥智电融合的整车智能独家优势,打造了易四方泊车、高速爆胎稳定控制等创新功能。
比亚迪L2级智能驾驶搭载量已突破350万,智驾数据基座稳居全球第一梯队。海量的真实道路数据为算法优化提供了宝贵资源,这是许多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优势。
07 本地化战略: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
比亚迪自动驾驶出海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的转变。
比亚迪在全球建立了12座海外工厂,形成了真正的“全球制造网络”。在匈牙利工厂,60%的零部件采购自欧洲本地企业,这种“全球采购+区域整合”模式有效分散了供应链风险。
本地化研发是另一重要策略。比亚迪在德国设立e平台3.0海外研发中心,针对欧洲用户习惯优化电池热管理系统;在巴西建立自动驾驶研究院,开发适应热带雨林气候的智能驾驶算法。
比亚迪还注重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深度关系。在土耳其,比亚迪与当地最大的投资商ATL汽车集团达成合作,推动本地汽车电动化进程。这种合作确保了产品和服务更符合当地市场需求。
供应链本土化是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的智慧之举。在泰国罗勇府的工厂,比亚迪带动了5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这种生态布局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也创造了更多本地就业机会。
08 未来展望:自动驾驶出海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全球自动驾驶竞争加剧,比亚迪面临诸多挑战,也拥有独特机遇。
技术适配性是首要挑战。不同国家的道路条件、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差异巨大。比亚迪需要针对每个市场进行定制化开发,确保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安全高效地融入当地交通环境。
法规和政策不确定性是另一大挑战。许多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体系,这增加了市场进入的风险。比亚迪需要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
成本控制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目前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仍然较高,比亚迪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不断降低成本,使自动驾驶技术能够惠及更广泛的消费者。
尽管面临挑战,比亚迪拥有诸多独特机遇。全球交通绿色转型趋势为比亚迪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燃油车退市时间表,鼓励电动和智能车辆发展,这与比亚迪的技术优势高度契合。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重要平台。随着倡议深入,更多国家将改善基础设施,为智能交通系统创造良好环境。
比亚迪的多元化产品线也是重要优势。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小型车到大型巴士,比亚迪能够为不同市场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回望比亚迪的自动驾驶出海之路,从新加坡到东南亚,从中东到欧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历程,更是智能出行理念在全球的生根发芽。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表示:“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这句话正指引着比亚迪的全球布局。当智能驾驶技术与可持续出行理念相结合,未来城市交通图景将更加清洁、高效和人性化。
随着更多比亚迪自动驾驶巴士驶上世界各地街头,中国智慧正在为全球交通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中国汽车的崛起,更是人类出行方式变革的重要组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