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M9跑到米兰去“亮了个相”,说是全球首秀,颇有些“出口转内销”的意味。
1500公里的续航力,百公里加速4.5秒,这账面数据,的确撩拨人心。
尤其当油价像窜天猴一样往上蹿的时候,谁不想拥有一台既能撒欢跑,又能捂紧钱包的座驾?
不过,且慢,先别急着交定金。
这1500公里的续航,果真是刚需吗?
现如今,电车续航焦虑成了老掉牙的话题。
但扪心自问,我们日复一日的通勤,真需要动辄几百公里的奔袭吗?
大概率也就是个上下班的代步,周末去近郊溜达一圈罢了。
这背后,实则潜藏着一种颇耐人寻味的现象。
一方面,车企铆足了劲儿地堆砌参数,恨不能把续航做到“无限续杯”。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似乎中了“数字的魔咒”,续航里程越高越安心,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后顾之忧。
可问题是,为了锱铢必较地提升续航,车企就得在电池上大做。
电池体量上去了,车身也跟着“发福”,能耗反倒不降反升。
再者,更大的电池容量也意味着水涨船高的成本,最后还得消费者掏腰包。
这就好比一场零和博弈,大家都在比谁的肱二头肌更健硕,但真到用时,可能也就是开个啤酒瓶盖。
再来说说这个“全球首秀”。
在米兰揭幕,听着就自带光环。
但细究起来,为啥偏偏选在米兰?
难不成是意大利人对大六座SUV情有独钟?
显然并非如此。
更多的,是一种营销障眼法,镀上一层“舶来品”的金色,显得更有身价。
说白了,国内汽车市场卷成了什么样子,大伙儿心知肚明。
合资品牌舒舒服服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返了,自主品牌想杀出重围,就得挖空心思地博人眼球。
而“全球首秀”恰好是个不错的由头,能让媒体多刷几行字,让消费者多投来几瞥目光。
当然,吉利银河M9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
AI数字底盘、AI云动力2.0大模型,这些听着就赛博朋克感十足。
但这些高科技配置,真的能对症下药,解决我们的实际痛点吗?
还是仅仅为了罗列卖点,徒增噱头?
时下不少车企都热衷于往车里塞入五花八门的智能配置,语音助手、自动驾驶、人脸识别,恨不得把车打造成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
但有时候,这些功能用起来并不顺手,甚至还会干扰驾驶员的专注力,无形中增加了安全系数。
更何况,这些智能配置也意味着更为巨量的数据攫取。
你的驾驶习惯、语音口令、乃至车内的絮语,都可能被悉数收录。
这些数据最终将流向何方?
又会被用于何途?
这才是我们真正该警惕的潜在风险。
归根结底,购车这件事,还是要回归本真,保持审慎。
不要盲目跟风参数,也不要被那些天花乱坠的营销手段所蒙蔽。
想想自己真正所需为何,再做决断。
毕竟,车是用来驾驭的,不是用来攀比炫耀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