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行业消息不断。你知道吗?9月15日,中汽协刚刚出了一份联名倡议,要求汽车企业支付供应商账款不超过60天,甚至明确货物验收原则和合同最低期限。我一边翻看司机朋友的微信,看到他调侃:得了吧,有几家车企能真做到这点?我估算,行业里真正能做到的不到一半。
我记得去年那次,我和一个修理厂的老兄聊天,他说:供应商那边最苦的还是那些小零件厂,账期长得都快拖成常态。要不然你觉得,为什么很多配件厂都小心翼翼?这账期不控好,钱一推就真扯不清。我问:那企业里最高的账期有多长?十几天?还是多少?
他摇摇头:估算的话,最长的,可能超过六个月,当然那是极个别的。普通的,也差不多两三个月吧。(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一下,一些价位、车型类似的车型,差距可不小。比如A级轿车里,某自主品牌的两款车型——一款是主流SUV,另一款是紧凑型,两者在实际操控上的差别,除了驾驶质感,后操控的细节一样让人琢磨。一个问题,我就问:你觉得为什么一款价格相差不算太大的车,舒适体验就会差那么多?技术差异大吗?
供应链环节的细腻差异也很关键。就像自家厨房做菜一样,有的厨师用的食材新鲜,用料讲究,味道自然不一样。车企的研发其实也是如此:用料、工艺、调校,每一环都折射到最终车的表现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居然看到一组数据——某自主品牌的供应商账款平均支付天数是43天(样本有限,估算出),比官方倡议的60天还少。这让我想到:为什么不是所有车企都能做到?是不是因为供应链的复杂?还是说,有的企业觉得催款麻烦,就偷个懒?
我一直觉得,很多行业问题都不是技术的瓶颈,而是人性的体现。你在车厂呆久了,明白一个道理:合同制度、流程设定固然重要,可真正落到地面,更多还是看谁愿意践行承诺。
还有一个问题,我常问自己:为什么那些响应倡议的企业都愿意做?我猜:一方面,是政府和行业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自己看到了长远利益——也许货款提前支付,把供应链稳定住,未来订单也会顺畅多了。比亚迪那边,真的最高兴的是落实这些倡议,还是觉得压力反而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那么多车企里,谁拖欠得最久?心里有个猜测,应该是某些曾经土豪式扩张的公司。拖欠时间长,意味着供应链上资金链的断裂和问题的积累。长时间拖欠,供应商怎么也会心里虚不安,最后反倒影响了企业的安全。
你知道吗?安全这事,从汽车本身到供应链,都是一个连续体系。就像买车,除了外观、配置,还得考虑这车在日常使用中能不能保障安全——安全的零部件、安全的设计,甚至包括资金链的稳固。
我其实一直在琢磨:如果说,供应链的健康是车的底线,车企怎么能不把支付这关弄清楚?比亚迪敢说做到了60天,那也是经过多轮验证的。可我也知道,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时间差、算法差——用那种月末结账法躲过去,或者拿应付账款作为借口,反正这是行业潜规则一种。
聊到这,我又在想: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看车的角度,是不是少了点供应链的视角?或者——你曾经想过,平时看到的车,源头上有多少隐形的绕过账期、偷偷调价的手段在作用?反正我觉得,这都不光是财务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韧性所在。
我觉得,真正让人放心的,不仅仅是车的技术,更是供应链的安全感。那么问题来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供应链随时出现断裂,整车品质还能保证吗?这个断裂点是不是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容易出事?
这让我想到,未来的产业,或许得像我们平时做家庭装修一样。每一块砖、每一块瓷砖,都不能随意糊弄。毕竟,随时可能因为账期出问题,带来更大麻烦。
要不然,谁愿意花那么多心思在账期上?还不是为了那点信任,和安全感?可惜,行业惯性太深,谁也不愿第一个破冰——直到,出现了真正的风暴。
如果让你猜,未来车企还会为了账期问题,让供应商们愿意舍得付出吗?我猜,可能还得看合同外的那份责任能不能多一点,加一点人情味。
你看,现在的汽车,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复杂。没想到,还得考虑这么多隐形的账款关系。我记得单位的财务兄说:大家只管车,但车的心脏其实还是钱。我就体验了一把,果然,钱多了,车自然更安全些。
不过安全还是个细节活儿,就昨天朋友在小区看见一辆新车,车门开关有点松。他嘀咕:是不是组装时跑了点偏?这细微差别,都能反映出整个产业链的打磨程度。你说,江湖上的安全底线,是不是也是由这些琐碎、但关键的点撑起来的?
这样想的话,供应链的守护不也是如此吗。理想上,是企业在财务、供应商关系上都能做到守信,不拉后腿,才能共同走远。可现实常常让人不得不去算计、敷衍。
我还请教了销售那边的朋友:你们平时有没有遇到,供应商‘延迟’交货或账款的问题?他笑着摇头:最多是开玩笑,没人愿意闹僵关系,毕竟,这行在意的,还是订单还不完。
这让我想起一个场景:有次,客户急着提车,车在装配线,他问:这个安全气囊装好了吗?工人点头:都按规程装,没问题。安全的底线,常常就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
我们都喜欢可靠,其实它就藏在那些不动声色的环节里。你说,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自动监管机制,随时监控账款、检测供应商状态?还是说,我们还得靠那些人情和责任继续撑着这片天空?
行业的安全感,不就是从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吗?像你我平时看车,可能永远不会去想背后的供应链细节,但这种暗藏的底线,才是真正的保障。
想到这里,我心里升起一点疑问——这么多倡议、承诺,要是真能落实到位,行业的安全壁垒还能挡得住吗?还是,只是纸上谈兵,留给未来的空间?
或许,最后还是要问:我们买的车,除了看外观功能,那最深层的安全点,还有没被忽略的角落?可能,就是那些细微、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决定了我们真正的安全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