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辽宁理工学院最近和奇瑞搞了个大新闻——智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正式亮相!你说现在的高校,是不是卷到新能源汽车赛道来了?但这么一琢磨,这剧情里还真有不少看点,咱今天就带着‘八卦’的心,小心翼翼地扒开这些热腾腾的新闻,问一句:这波校企联姻,是不是能解决行业里大家都头大的‘人才断层’问题,顺便也聊聊背后要操心的那些事。”

大家还记得之前李晓红院士逛辽宁理工时,摆出“大佬姿态”给了三个关键词吗?特色、扩张、提升——没记错吧?这不,学校转头就牵手奇瑞,场面话说得溜,办事很见分晓。可问题来了:新能源汽车火爆得一塌糊涂,可这个产业要什么样的人才,说得直白点,你在课堂吹得天花乱坠,进了车间能用几分?
辽宁理工和奇瑞的迷人“恋爱史”才刚开始。学院这回不玩虚的,要搞深层产教融合,说白了,就是别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一套了,彻底把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绑在一辆智能小车’上,一路飙车,不掉队。校长邵良杉心里打的小算盘,让人忍不住点个赞。奇瑞那边,也不是做公益的主,人才自己培养,多香啊,总比临时抱大腿、临阵磨枪来得强。
可咱得说,这种“理论+实操+上岗”的路数,纸面上谁都能写,真要落地,可难得一匹。你以为学生们从教室到工厂能无缝衔接?说真的,俩字:不易。产业升级像打怪升级,企业更迭更快,课程咋跟上?这就考验双方的脑洞和执行力了。别像有些“产教融合”,仅仅是挂个牌子,新闻稿一发,完事大吉,最后还是谁干谁的。
人话说,辽宁理工这拨是动真格的。奇瑞人事总监张正兵这次带着实打实的“材料”来了:课怎么上,谁来教,岗位技能标准全拉出来对表。以后学生不只是写论文,还要在实践里见招拆招。哦对了,“三维育人体系”也不是说说而已,课程跟实训、研发一起搞,你会发现,这可不光是培养“螺丝钉”,更像是要造出“能开能修还能指挥战队”的多面手。
当然啦,企业图什么?人才定向培养,那肯定是奔着真正“适配”岗位的人才来的。以前找工人、找工程师,十有八九得自己再磨一遍,现在参与源头培养,这批人手感起码跟自己品牌DNA契合点高,使用说明都不用单独做,直接拎包组队。所以,这看上去挺像“校企双赢”的大棋局。
打住,这事儿要是全靠官方通稿说得那么轻松,早该天下太平了。实际上,校企合作多少有点“防火防盗防忽悠”的意味。一头是学术理想,另一头关乎市场效益,搞坏了就是“鸡同鸭讲”。最怕啥?就是校这方还沉迷八股文模式培养,企业那边天天念叨着技术变革的压力,两拍子打不到一块去。
而且,别看现在新能源汽车在东北“露脸”,但说到底,区域产业升级的步伐能不能一直踩着点?说句实在的,要是产业升级后劲不足,刚培养一波人,市场就变脸,到头来还不是学生尴尬、用人单位叹气。校企联手搞产业学院,得有长线思维,不能只图一时面子工程。你别觉得我危言耸听,东北不少高校和企业合作历史上都遇到过坑,新闻纸包不住火。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后头。辽宁理工承诺三年内要造个省级示范产业学院,这目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省里领导但凡走一圈,发现这里能批量交付会说话、懂修车、还能跟机器人一起加班的新生代工程师,就得争气!这是“想象力经济”和“实干主义”的对撞。其实,现在的年轻人,信息获取太快,啥高大上的讲座、什么前沿技术,刷个手机都能一知半解。问题在于,你能不能让学用结合,读到的东西真能派上用场?智车技术这个方向,机会多,但门槛也高,小白很难速成。
说回校企合作这波操作,大家说好不好见仁见智。有人会觉着这几年“共建”成风,眼花缭乱。就像短视频上播过的段子:人才培养,不要搞成了“贴标签工厂”。你做实事、做深度,学校和企业才能在高速变化的产业链上站稳脚跟,别一波操作下来,还是“毕业即失业”,吓得家长心肝跳。
值得多嘴的一点是,这次辽宁理工是主动“借力打力”。你要说奇瑞资源有多深,“智能网联”“三电系统”“整车研发”……这些都是业界的硬货,却不是给本科生画大饼用的。校方要做的,是把这里头复杂东西“拆开揉碎”,通过课程、实训、外企带教,一步步让学生真正“摸得到门儿”。别到头来成了花架子,学生会拍照发朋友圈,企业却喊“不够用”。
而且三维育人,真不是画几根线、拟几个PPT。课程体系得随需应变,实训基地设备更得滚动升级;研发环节需要数据和成果支撑,学校要给,企业也得舍得投入。这哪是哪一个季度的预算,轻飘悄就拍板的?很多校企合作项目最终败北,都是因为遇到一点现实难题——谁也不想“真金白银”投入,最后成了“两边都想省事”,白白耽误了学生的一腔热血。对于辽宁理工来说,敢“许承诺”,就得敢啃骨头。
再说校长邵良杉和院士李晓红的“精神指示”,其实背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大命题:中国制造要升级,核心就看人。造车、智能制造、芯片研发,每一步的短板说穿了全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稀缺”。辽宁理工和奇瑞的这步棋,立得正,想得远,往大处说是在给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修路铺桥”。
不过,我也不得不给泼点冷水。产业链确实在升级,产业需求日新月异,可是再牛的合作模式,也逃不过现实的考验——到底能不能把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无缝贴合,是不是能做到知识链和产业链的同频共振?目前,各行各业都喊“数字技能人才荒”,但好多院校毕业生吐槽没用武之地。问题卡在哪?一是教育环节与企业需求“两张皮”,二是实战经验缺乏。辽宁理工能不能跳出这个怪圈,还得实践检验。
反过来说,这波产业学院的成立,也给高等院校上了一课。对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干“真产教融合”的高校来说,这是条“鲶鱼”。如果辽宁理工和奇瑞合作成功,别人很可能就会有样学样,整个圈子的游戏规则都变了。但说到底,融合做成了是趋势,做砸了就是笑话,不进则退,对于每家高校和企业都是逆水行舟。
再展望一下未来吧,也许有天你买的那台国产智能电动车,能在车机系统中查到校企合作毕业生的“出厂编号”——咱不至于这么夸张,但你说,有谁不期待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从培育“泥瓦匠”到锻造“总工程师”都靠自己的路子,把别人的弯道一把超了呢?智能制造、智慧出行,这些高频词汇,正飞进你我的生活。
想必你看到现在也有点“脑洞大开”,心里是不是也有点起伏?教育、产业、创新,几个关键词拧成一股绳。辽宁理工和奇瑞这一次联手的“深度交友”,真能成为东北制造业乃至全国智能制造的那块敲门砖?值得咱们持续关注。
不过,还是那句话——写在最后,这种合作只有做下去、做出实效才算硬道理。纸上谈兵很容易,真刀真枪上战场,不服不行。

讲了这么多,咱留个话题给各位:你觉得现在的大学和企业,真的能彻底打通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的隐形墙吗?期待留言,看看你的高见!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