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9这车,我实操体验过,第一反应就是,哎,这玩意儿竟然能拿下不少50万BBA的订单,真的不是吹。别看它起步价比某些德系三杰稍微低点,实际感受起来,它的整体表现——从驾乘舒适度到智能交互——完全有种干翻老牌豪华的味道。
销售的时候,一个小伙子跟我说:其实甲方回头率挺高,很多人开BMW惯了,试了这车之后,第二天直接下定了。这种直白的肉疼,不是每个品牌都能享受的。说实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当时那一批试驾的样本人群大约有30个,回头率差不多70%,至少感觉体验感占优的比例很高。这里先不聊数据多还是少,样本不大,但确实够用说明一点。
从研发角度来说,问界M9的供应链构建,真可以拿来当案例讲课了。你想啊,它背后是华为深度参与的全链条,芯片、传感器、软件调教到了整车集成,都在一个屋檐下打通,哪里像很多传统车企,半天磨合几个供应商,沟通成本大得跟赶一场马拉松似的。我曾开玩笑跟研发朋友说,整个过程就像做饭,华为这帮人是从菜市场选菜到炒锅,甚至筷子牌子都特意选过,而传统车企等于买了半成品菜回来再硬炒——味道差得远。但我说这个比喻时,也觉得有点大。毕竟,哪怕华为参与,问界生产环节还是有外协,产能、零件延迟啥的痛点也不少,不然也不至于供应链紧张时会短暂断档。
我记得有一次去4S店,跟售后师傅聊了会儿车的维修难度,他说:这种自主研发的东西,早期维护成本其实不低,特别是电池和传感器,得用专业设备,普通店没得修。整体保养周期我算了下,大概半年一次,成本大概能控制在4000多块(体感估算),跟同价位那几个BBA比没高出太多。但这里细节又来了,因为他们对零件的返修率做得比老牌车控制得好,这部分成本未来看是下降趋势。
另外和朋友吐槽,那些老牌豪华车在智能化上还挺呆板,明明有花哨的名词堆在一起,但你要跟问界M9相比,体验差异大着呢。问界的车机操作流畅度和智能语音强得多,开长途不说,半自动驾驶辅助更是杠杠的,打算明年有望升级到L3级自动驾驶。你们知道吗,L3落地之后,真是分水岭,因为没这级别的车,能叫豪华车吗?我之前说这话挺偏,毕竟豪华感还得有底盘、隔音这些传统因素,但智能方向的差距,一旦L3驾到,谁还能忽视?
(这段先按下不表)
很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换辆配了L3自动驾驶的车,开起来会有多大变化?是不是以后连开车人的角色都要洗牌了?我个人猜测——这纯属个人猜,不确定啊——未来五年内,L3自动驾驶普及率不会突破30%。原因一是价格,一是法律和政策门槛,还有用户的接受度。毕竟咱们这人天生有点我还能开的倔劲儿。
我记得上回和一位供应链老兵聊时,他突然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供应链和研发像拴马桩,要是供应链松了,研发像跑步鞋打滑,结果就不能跑得快。这话特别接地气,尤其在我见识到一些核心零部件由于外供紧张导致车型上市推迟的时候,深有感触。关键零部件多的话,协调难度呈指数增长,差不多就得拆了搬散伙,没点耐心和预案被搞死。
再说回同价位车型,50万这个价格档,一般买BBA,心里估摸着是买个脸面和稳定品质。但你想想,问界M9反而把智能配置和续航做足,实际体验的性价比感撑起来了。要是你在同价里选一个,开个BBA坚持它那份传统精致感,还是买个问界M9感受未来智能驾驶的稳妥?这就是选车的时候最难抉择的地方。
顺便跑题说件小事,上个月和朋友聚会,他开着一辆某德系中大型SUV,骄傲地跟我吹:车里的雷达探测器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啥自动刹车、盲区探测都有。我一听,心想这不就是技术全面吗?但开起来呢?短距离自动泊车跟M9比,那顿时连停车都心累。那种卡顿和反应迟缓,真不是一两块电子零件差距能解释的,背后是研发和供应链的整体协同不到位。
说点儿我嫌麻烦的——这种高端车想保持软件持续升级是根本,不能过几年成了电子垃圾。不然跟智能啥关系啊?但目前国货车的强项是硬件,软件更新这块还在磨合期,像问界M9这类能定期OTA的车,优势明显得多。
我还是挺好奇,等明年L3自动驾驶真正大量推开,消费者到底会不会真的买账?是不是很多人还抱着手里握着方向盘才有安全感的念头?我肯定不能代表所有人,但这就是后市场争夺的焦点,硬件和软件的碰撞中,到底谁能赢出长远布局?
你们怎么看?在你的朋友圈里,到底有多少人已经开始考虑自动驾驶这件事,或者干脆忽视?
(这段感觉还有话没说完,放这里,等你们补充没准货真价实爆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