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没,比亚迪这个名字,竟然不是一拍脑门随便起的,背后还有那么多曲折与玄机,看了真忍不住想问一句,名字这事儿都能这么有戏?
在公司的最初设定里,创始人王传福本来是打算给自己整一个两字的公司名,说白了嘛,那种像腾、讯,阿、里,百、度,滴、滴那样的组合,一听就知道谁家,名字短,记忆点高,朋友圈讨论都能省点打字时间。
结果大伙都想两字名,工商局一查,他报的那几个两字全都被前人捷足先登,一个空都没给他留。
这个措手不及,有点像你排队等热乎包子,结果前面那位一脚全买走了。
王传福急了,时间不等人啊,创业窗口那会儿就是你争我抢,慢一步可能就得喝凉水。
这些年头里,哪个不是两字公司风生水起、招摇过市,大家都等着下一个马云马化腾。
咱们王老板琢磨了一圈,干脆走个冷门,咱起个三字名,总不能三字也被全部抢光吧?
说干就干,灵感估计也是绞破脑壳,搅了好几晚稀粥才兴许冒出来。
“比亚迪”这个词,一开始听着跟拼豆没啥区别,用烂点子也不为过。
但后面一个意外惊喜来了,你猜怎么着?
公司英文缩写,BYD,居然正好能合成那句充满自我激励的“Build Your Dreams”。
英文一摆出来,瞬间就高大上了,朋友圈一发,妥妥有内味儿。
你再联想王老板万一脑子抽风给公司取个“小狗剩”、或者“铁头娃”啥的,估计广告语能憋死人,“Build Your Snacks”什么的,谁顶得住啊?
所以说,某种意义上,这个名字的出现真是被“逼”出来的,但你也得承认,逼出来的往往更有戏,意外之下还藏着浪漫与期许。
公司刚成立那会儿,别说啥造车造芯,真的是连买台像样生产设备的钱都掏不出来。
王老板也不是普通人,技术底子硬,面对账面一片惨淡,头皮一紧,开始逆向操作。
自动化流水线太贵,怎么办?拆成立体工序,把原本机器干的活都拆成一份份小作业,然后派工人逐个站岗,手工也能玩出花来。
这招你听着像古法烤鸭流程,不是“科技狠活”,但对那时候等工作的国企下岗职工而言,简直是神仙安排,老百姓有活干,公司成本还下来了,大伙一起乐呵。
据说,比亚迪靠这招,把整个生产成本压到100万出头,和行业老牌日本企业一比,成本低了整整40%。
省钱省得都不好意思晒朋友圈,赶上时代需求,不仅比亚迪自己快活,还拉动了好几百人的就业,妥妥的民生贡献。
战绩没白费,蹭着性价比这股东风,比亚迪很快拿到了大霸电子的订单。
你要知道,大霸电子那会儿,死忠粉是日本三洋的,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是从来都不换门。
最后竟然把合作机会给了比亚迪,说白了,这是实力硬刚出来的成绩,不带水分。
虽然当时三洋做的镍镉电池已经快退出历史舞台,但你一家新兵敢把老牌干掉,人家肯定会特意留意你。
接下来几年,比亚迪就像坐了火箭,爬得贼快,五年功夫就冲上了全球电池供应商前三的位置,和三洋、索尼坐一起开会的那种。
本来日本企业在电池领域是爸爸级别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90%,你根本没法和人家正面硬刚。
但比亚迪杀出来后,盘面直接变成了新的三国杀,日本市场份额一路下跌,直接干到58.2%,从不可撼动变成了“挡不住的下滑”。
你说这三洋能忍?忍不了呗。
2002年,三洋率先在美国掏出了大招,说比亚迪抄袭了他们锂电池专利,要法庭见真章。
当时比亚迪没有慌忙收摊,王传福早就有远见,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部门。
每年砸5000万搞专利研发,堆专利跟堆积木一样,谁敢惹你就来一套“我有证据”。
三洋这波操作本来是想让比亚迪栽个跟头,结果没想到人家准备充分,直接反索赔,还把底层技术一层层扒出来。
复杂点来说,三洋的所谓专利,其实是在六七十年代别人专利上搞改进,不是自主创新,底层逻辑一看就不一样。
比亚迪自己那套技术路线更是另起炉灶,没沾别人的边,你告我,明明是胡搅蛮缠。
美国律师团队一出动,严丝合缝地还原技术演变,三洋很快意识到,闹大只会赔钱,最后主动选择了和解。
事情还没消停,索尼跟着掺和进来,法院成为新战场。
比亚迪没慌,也没装怂,该打官司就打官司,还拉来了美国能源转换公司站台,专利授权明明白白,完全没毛病。
这下索尼傻眼了,原本人家以为能摆平比亚迪,结果连摩托罗拉这种大客户都站在比亚迪一边。
没订单不说,还被自己的客户以行动打脸,算是行业内笑话一桩。
最后又是无奈撤诉,陪跑一场。
总结下来,比亚迪的专利战属于打得漂亮,既守住了市场,也守住了名誉。
王老板胜了官司之后,并没飘,也没想着靠电池业务一直吃到老。
其实专利战这么消耗精力,对公司发展来说是隐患,不能死磕单一业务,否则一天到晚就是和竞争对手打官司,你创新的路子还怎么走?
在和摩托罗拉、诺基亚这帮手机圈大爷打交道时,王传福发现了新机会——手机壳制造。
技术门槛不咋高,但是早被港台企业垄断,大陆厂都插不进去。
王老板一看,这正是蓝海市场,大兵转舵,2002年10月就带着团队杀进了手机壳领域。
为了不走弯路,他亲自飞日本考察,研究当地的模具工艺流程。
在一家模具厂看样品时,眼前一亮,厂子除了做手机壳模具,还做汽车模具。
这个交叉口简直是奇迹,原本以为彼此不搭嘎,仔细琢磨,才发现手机壳和汽车模具在生产工艺上有不少共性,很多技术和经验都可以迁移。
这下,公司的未来版图被悄悄扩展,等知识积累够了,咱比亚迪的造车梦就能提前预热。
看似只是个偶然发现,但就是这种“小机遇”,往往是改变公司命运的大关键。
反过来看,比亚迪早年的路,简直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起个名字就被逼到绝路,造东西没钱造设备,拆解流程能省钱,拉国企下岗职工入伙,业务刚崛起就碰上日本企业围追堵截。
每一步都没法按剧本走,全靠创始团队临场调整和技术迭代,硬着头皮干出来的成绩。
这公司有点像打游戏开新图,一路过关斩将,每次快挂掉时都能拼出来新玩法。
创业路上,什么专利战、市场抢夺、资源紧缺、转型升级,一项不少,比亚迪活活就是把商业困境当作喜剧沙场。
特别是每次说起比亚迪怎么“拼老命”,就感觉创业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不断被推入深坑,看你能不能爬出来。
这也让后来的创业者明白,遇到阻力赶紧换思路,解决问题会比头铁撞墙管用。
其实,咱们有时候也会调侃比亚迪,讲故事水平能和某些IP争头条。
但不得不说,比亚迪用行动告诉大家,无论什么行业,想要活下去,创新和韧性是硬道理。
你看他们,挑战一次比一次凶猛,却总是能在关键节点获得巨大突破。
名字的来历、生产模式地调整、与巨头的专利战争,甚至未来战略的转型,都不是按照舒适区规划的,而是逼到墙角必须拼的结果。
想起来就像那句老话,“困境也是机会”,关键看你有没有一双能盯准风口的眼睛,还有说干就干的执行力。
比亚迪如果不是一次次被动挤进死路,估计今天也没现在这般荣耀,行业里人人喊打,外部压力逼着你“进化”,搞不好就是成长最好的肥料。
这老王的创业剧本,打脸的事儿、点燃希望的段子、还有硬核输出的产品,每一块拼一起就构成了现在的比亚迪。
你不得不服,这家伙真是把“梦想”写进了公司名字,说出来都带点励志鸡汤气质,但回头看人家的成绩单,谁敢嘲笑?
咱们每个打拼的人,看着比亚迪这种一步三险,闯过去还都能活,确实给人不少信心。
也许你动不动就自我怀疑,怕失败怕走岔路,但谁成功不是趟过烂泥、扛住质疑、然后才咬牙上岸?
比亚迪的故事,多多少少有点寓意,困境下的创新,危机中的韧劲儿,才是招牌技能。
人说名字就是企业的气质,比亚迪的BYD,起初只是无奈之选,最终居然化成“Build Your Dreams”,多少有点神来之笔的意思。
下次你路过比亚迪门口,或是看到他们的新能源车总想说,“看吧,梦想这事儿,真不是空喊,能落地,也能活成样板。”
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比亚迪的每一波“被逼出奇迹”的操作要点赞吗?
你怎么看待名字和企业命运的那些巧合?
是不是觉得,再冷的门也能逆袭,只要咱心里有梦,手上有活?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